大云寺博物馆简介

来源: 平凉旅游景区    景区:大云寺博物馆    编辑: 客运站

       1964年10月,泾川大云寺14枚佛祖舍利、鎏金铜匣、石函在古泾州大云寺遗址地宫出土,这一发现被评为“196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71年9月,郭沫若亲自鉴定了大云寺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并做出重要指示:“舍利石函、贵在石函”。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称大云寺地宫为中国代表性塔基,《甘肃文物工作五十年》称大云寺舍利塔基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埋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开创了用棺椁瘗埋舍利的先河。

     近年来,泾川大云寺出土的这套舍利容器作为国宝级文物,多次飘洋过海,赴日本、新加坡、法国、英国和瑞士等国展出。2004年,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3至8世纪中国艺术和中外文化交流展览“走向盛唐展”,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各地展出达半年之久。2005年春在香港展出。2005年4月26日至6月15日,在“中国的文明—世纪国宝展Ⅱ”上,这套舍利首次在国内公开展示,每位参观者限时30秒。2005年5月1日,央视历史频道播出《国宝故事·甘肃泾川大云寺舍利》长片专题。2005年6月13日、14日,央视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播出《大云寺佛舍利套函》上、下集。新华社多次发出专电,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光明网、中华佛教信息网、中国报道、凤凰卫视、大公网等千余家煤体竟相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泾川历史悠久,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北魏、隋唐时期最为鼎盛。据史料考证,泾川大云寺在隋代叫大兴国寺,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下令在大兴国寺修建了舍利塔和地宫,供养佛祖舍利。唐代武则天敕令各州各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大云寺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兴建,把原塔基下的舍利、石函取出,用鎏金铜匣、金棺银椁及琉璃瓶盛装了14枚佛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于公元694年重新放入地宫,建塔供奉。泾川大云寺是武则天敕建的目前发现唯一供养佛祖舍利的圣地,其地宫和舍利石函中的金棺金椁,最早将中国传统的棺椁葬制纳入佛教,开创了用棺椁瘗埋舍利的先河,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葬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在佛教考古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保护开发泾川大云寺佛教文化,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的高度重视和热切关注。2004年曾经先后两次做出重要批示“要保护好这一遗址,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有关部门要给予适当支持,搞好这一重要遗址的保护开发”。2007年5月,在听取了平凉市委、市政府和泾川县委、县政府关于泾川大云寺博物馆规划设计方案汇报之后,欣然题写了“泾川大云寺博物馆”馆名,同时对大云寺博物馆项目前期建设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2008年9月,亲自视察泾川大云寺博物馆建设。

       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泾川县委、县政府决定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资、分期实施、分步推进”的思路建设泾川大云寺博物馆。大云寺博物馆拟建于城关镇共池村(古泾州原大云寺遗址),南距312国道和AA级景区王母宫1华里,北距田家沟生态风景区1.5千米,临泾河而立,位处百里窟长廊西端。这必将进一步提升泾川乃至全市、全省旅游产业品位,丰富旅游产业内涵,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对于保护世界遗产,再现古泾州人文历史,整合全县佛教文化遗存资源,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泾川真正实现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资源,必将为泾川走向世界,促进经济迅猛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泾川大云寺博物馆规划总占地364亩,分为中心区、服务区和景区广场三部分。中心区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主要建设主展馆、舍利塔、附展厅、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服务区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主要建设接待中心、管理中心、服务中心;景区广场占地292亩,主要建设迎宾广场、佛文化街、商业街、景区道路等。博物馆总体规划设计为仿唐建筑风格,计划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于2007年8月开工建设,至目前完成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舍利塔、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配套实施了院内青砖幔地、绿化、亮化及给排水工程。其中舍利塔工程完成投资3800万元,主体设计为7层钢架结构,建筑面积5489平方米,塔高95米,采用四角方塔的建筑形式,实现了钢结构与古建筑的完美结合,工程设计新颖、气势恢弘、风格独特,国内罕见。二期工程于2009年2月开工建设,重点实施舍利塔内部装饰装修和管理中心、接待中心、服务中心及前区广场建设,其中管理中心、接待中心、服务中心和前区广场,概算投资1700万元,计划于2009年9底全面完工,舍利塔内部装饰装修目前正在审定规划设计方案,之后逐步实施三期工程,开建主展馆和附展厅,不断完善景区功能,提升景区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