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28年),《平遥县志》记载,西周大将尹吉甫、严允曾驻兵于此。故旧有夯土城垣,相传为周代将领尹吉甫所筑。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全国各府、州、县城按等级地位普遍建造城垣,以凭防守,平遥城墙即建于其时。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旧城基础上扩建为今日的砖石城墙。这座县城,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先后修葺26次,清代初期,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 使城池更加壮观。现存城墙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多次的修葺,使平遥古城墙日益坚固、壮观。
平遥古城墙,城池平面呈方形,略偏东南向。城墙形制按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规划、 东、西、北墙为方直,南墙随中都河蜿蜒而筑。城墙周长6157.7米(12.3华里),墙高6-10米,墙顶宽3~6米,底宽9至12米;墙外筑护城壕,深、宽各1丈,复掘堑深阔3丈。城门共有6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瓮城就是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平遥的瓮城均为方形,高与大城同,城顶建战棚,瓮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瓮城上从两个方向抵御来攻之敌。瓮城设内、外门,平时检查来往过客,有可疑时报警即可关上两座门,瓮城内被关之敌人即成“瓮中捉鳖”之势,故名之。城外有护城河环城一周,河上有大吊桥。各城门外曾设吊桥,瓮城上筑重檐歇山顶城楼;四周各有角楼一座;四面墙体,每隔60米,筑观敌楼一座,整个城墙上共有72座观敌楼。环城而行,每隔一段距离,筑有一个凸出的马面,供了望和侧射火力之用,马面上建有敌楼,共计72个,城墙顶面用砖墁铺满,内筑女儿墙,外筑垛口,共计三千个。传说,这城墙上的垛口3000个和观敌楼72处,象征着孔夫子的弟子3000人、贤人72人。军事用途的城墙配以文道之喻意,文武相衬,独成一趣。
整座古城墙,垛堞绵延,楼橹耸峙。奎星楼、点将台、文昌阁点缀其上,以“龟城”享誉古今。每座城门均为重门瓮城,顶建重檐木构城楼,城墙四隅筑有角楼。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华北第一城”。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线路:位于平遥县城中心位置,出火车站就有很多人力车,10分钟即可到达平遥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