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王庙简介

来源: 安阳旅游景区    景区:韩王庙    编辑: 客运站

   韩王庙又名韩忠献公庙,也称魏公祠。位于安阳老城内东南营街路北。庙建于宋,元大德二年(1298年)重修。大殿系清康熙三年(1664年)推官毛际可主持重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两宫回銮。德宗匾其门曰:适时济物;慈禧太后匾曰:器博道闳。该殿为单檐悬山顶绿琉璃瓦覆盖,面宽3间,长10.8米,深9.6米,高7米,山墙厚0.5米,有4根上角石柱,柱高3.15米,额有花卉彩绘。殿前带月台,殿内塑有韩王像和童男童女两侍人像。大殿梁架为草栿造,斗拱为双下昂五彩斗拱,琉璃瓦沿边和中心点缀,庄重典雅。另有东西厢房各3间,长8米,深4米,高5米。庙内存有昼锦堂记碑及其他碑刻20余通。其中,一通石碑书刻宋神宗题“两朝顾命,定策元勋”8个字。韩王庙为市级文物保持单位。

   韩琦(1008年~1075年), 字稚圭,号戆叟,相州(安阳县韩家庄)人,是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的宰相。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风骨秀异”,才智超人。20岁中进士,做监丞官,钱粮仓库管理得有条不紊。后提升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和范仲淹同在军中,挂帅西征,使西夏被迫臣服于宋。由此,“军中有一韩,敌人闻之心胆寒”的歌谣在边关到处传诵,韩琦名扬天下,更受朝廷器重。于嘉祐三年(1058年)和嘉祐六年( 1061年)八月,先后被仁宗拜为副宰相和宰相;治平二年(1065年),被英宗拜为右仆射,封魏国公;熙宁元年(1068年),被神宗拜为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宝元二年(1039年),面临西夏对北宋不断侵扰,朝内出现一股屈辱求和的势力,平民百姓也人心不稳。韩琦针锋相对,切中时弊地提出了富国强兵的七条建议,即“清政本,念边计,擢良贤,备河北,固河东,收民心,营洛邑”。强调这是当务之急。他还针对当时社会上种种弊端,大胆地提出了在政治经济上拯救危难的八点改革措施,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宫,去冗食”。这些建议和措施,均得到了朝廷的采纳,使宋室转危为安。所以欧阳修称赞韩琦“可谓社稷之臣矣”。
   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对朝政官员进行了调整,韩琦和范仲淹等人辅佐朝政。他们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仁宗帝对此大加赞赏,并将其中大部分内容以诏书的形式颁发全国施行。史称“庆历新政”。
   韩琦任武康节度使时,在边境驱走了契丹族人,并立石为界,派兵防守。他还争得朝廷的同意,把边界的地方划为禁地,让军民共同开垦了由于战乱而荒废的河东土地9600顷,不仅解决了这一带军队的粮食问题,而且还救济了部分饥民。
   宋仁宗崩,由他的养子宋英宗继位,但因他年幼有病,故皇太后垂帘听政。韩琦辅佐英宗,“两建皇储,诚格两宫”。起初,太后以英宗有病、不能料理朝政为名,行长期专权之实。而英宗越感太后无恩。韩琦便分别做工作,对太后说:“病本来就是人生的,孩子生病,做母亲的怎么能不容呢?”致使太后将大权交给了英宗。尔后又对英宗说:“自古以来,圣帝明王不算少,为什么独称舜为大孝呢?难道其余的都不孝顺吗?父母慈爱而做儿子的孝顺,这是常事,不足称颂。只有在父母不慈爱自己时,儿子仍不失孝,才可称颂啊!只恐怕你还没有尽到孝心呀,做父母的哪有不慈爱孩子的呢?”英宗听后非常感动,故很快就前去太后处请安。从而使两宫免遭分裂。
   韩琦身居要职,大权在握,却待人忠厚,作风朴实,平易近人,遇事不惊,喜怒不形于色,并且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所以很受下属尊敬。也常常有人恭维他,但韩琦每遇恭维,便正色回答说:“这是仁宗圣德神断,为天下计,还有皇太后内助有力,臣子何舆焉。”
   到晚年,韩琦趋于保守,在任相州知府时,曾于安阳修建昼锦堂,作为读书的地方。著有《安阳集》等著作。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病故,年68岁。百姓哭之甚恸,朝廷也辍朝三日,为他治丧。宋神宗琢碑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并谥“忠献”。宋徽宗又增封魏郡王。安阳县水冶镇西1公里许的井家庄村北,有记载韩琦父亲事迹的梅花碑。安阳老城内东南营街有韩王庙及三绝碑记载韩琦的事迹。

   

三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