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网 > 北京政府网 > 昌平政府网

昌平区政府网

  • 中  文  名: 昌平区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bjchp.gov.cn
  • 地        址: 龙水路22号院4号楼
  • 服务热线: 010-60718097
  •             
昌平区政府网

昌平区政府网简介

  昌平是首都北京的北大门,首都北京的卫星城。素有北京的后花园之称。位于北京西北部,被誉为“密尔王室,股胧重地”,素有“京师之枕”美称。古有居庸关、龙虎台等险隘以及明代陵寝。昌平区南与北京城区奥运村接壤,城区距市区仅33公里。昌平介于东经115°50′17″~116°29′49″、北纬40°2′18″~40°23′13″,北与延庆县、怀柔区相连,东邻顺义区,南与朝阳区、海淀区毗邻,西与门头沟区和河北省怀来县接壤,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昌平自中国汉朝时期设立,距今已有2000多年,境内的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小汤山是知名的温泉旅游胜地。

  行政区划

  2001年辖1个街道、16个镇,321个村委会、117个居委会:城北街道、昌平镇、兴寿镇、马池口镇、沙河镇、流村镇、阳坊镇、回龙观镇、长陵镇、东小口镇、北七家镇、南邵镇、崔村镇、小汤山镇、百善镇、十三陵镇、南口镇。2002年,昌平区辖1个街道、3个地区、13个镇:城北街道、南口地区、马池口地区、沙河地区;昌平镇、阳坊镇、回龙观镇、小汤山镇、南邵镇、崔村镇、百善镇、东小口镇、北七家镇、兴寿镇、长陵镇、流村镇、十三陵镇。2005年,昌平区辖2个街道(城北街道、城南街道)、5个地区(南口地区、马池口地区、沙河地区、回龙观地区、东小口地区)、15个镇(南口镇、马池口镇、流村镇、阳坊镇、十三陵镇、长陵镇、南邵镇、崔村镇、兴寿镇、小汤山镇、百善镇、沙河镇、回龙观镇、东小口镇、北七家镇),共有95个社区、305个村委会。2012年12月31日,东小口地区正式“一分为四”,天通苑北、天通苑南和霍营三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昌平为北京市辖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区域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5°50′17″~116°29′49″、北纬40°2′18″~40°23′13″,北与延庆县、怀柔区相连,东邻顺义区,南与朝阳区、海淀区毗邻,西与门头沟区和河北省怀来县接壤。全区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万亩。

  气候

  昌平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2684小时,年平均气温11.8℃,年平均降水量550.3毫米。

  地貌

  区域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形成一个缓坡倾斜地带。西部、北部为山区、半山区,以南口及居庸关为界,西部山区统称西山,属太行山脉;北部山区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山区海拔400~800米,最高峰(高楼峰)海拔1439.3米。最著名的山脉有天寿山、银山、龙泉山、叠翠山、驻跸山、虎峪山等,层叠交错,高山、峡谷、悬崖、陡壁等丰富的地貌特征。

  地质

  北部山区岩性主要是花岗岩、白云质灰岩和片麻岩。土质为岩石风化形成的薄层褐土,适于发展林果业。南部平原为第四级冲积物上形成的厚层潮土,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

  人口民族

  人口

  2005年,全区辖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2个地区办事处。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8.1‰,自然增长率0.48‰。2010年末,全区户籍人口53.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9%;其中农业人口20.7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38.8%,比重比上年末下降1.5个百分点。全区户籍人口出生率8.6‰,死亡率10.3‰,自然增长率-1.7‰。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昌平区共登记常住人口166.05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104.57万人,增长170.09%。平均每年增加10.4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45%。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昌人员为84.71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外省市来昌人员增加69.4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9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8.67%。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4.89%提高到2010年的51.0%。2012年昌平区常住人口183万人,其中常往外来人口95.7万,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2.3%。

  民族

  全区人口由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45个民族构成,其中主要为汉族。2012年共有少数民族6.6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99%,人口数量居于前三位的分布是满族、回族、蒙古族,主要集中在东小口镇、回龙观镇、北七家镇、城北街道等镇街。

  经济

  综合

  2013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0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2500元和16750元,增长8.5%和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4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

  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系统制定实施了清洁空气、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等一系列行动计划。以PM2.5治理为重点,健全空气重污染应急体系,53处非正规煤炭储运场所全部清退,农村地区减煤换煤11.8万吨,退出污染企业20家,淘汰老旧机动车、燃煤锅炉改造、供热计量改造等年度任务超额完成。坚决治理污水直排,未来科技城、马池口再生水厂投入试运行,沙河再生水厂二期启动建设,引入社会资金“打捆”运作了“6+4”镇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项目。59处积水点改造、东沙河北沙河清淤等工程按期完成,东小口沟等河道治理扎实推进,全区实现安全度汛。高标准完成4.9万亩年度平原造林任务,京津风沙源治理、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景观提升等项目有序实施,收缴建设代征绿地124万平方米,林木绿化率提高到65.9%。深入开展“拆违打非”专项行动,全面整治违法“大棚房”项目,率先启动小产权房拆除工作,全年拆除违法建设680处、106.5万平方米,市级挂账项目销账率达到82.1%。利用国家土地例行督察、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成果,研究制定了土地和城乡规划管理共同责任机制“1+7”文件。建立环境秩序“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制度,强化联合执法,挂账整治突出环境问题5621件。组建了区环卫中心,理顺了区镇村三级环卫管理体系。19项环境建设提升重点项目全面完工。

  全年累计安排4.4亿元资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预计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6:42:56.4,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4%和25%,三产完成增加值、投资额、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总量的56%、89%和63%。科技商务产业聚集态势初显,驻昌金融投资类企业累计达到1037家。文化、旅游、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乐多港假日广场开工建设,金隅万科广场、泰华龙旗广场、华联回龙观2号店开业运营。30个年度重大工业项目按期推进,科兴生物新疫苗产业基地、神雾热能节能减排产业化基地等项目竣工投产。成功举办首届北京农业嘉年华,都市型现代农业进一步提质增效。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增注册资金增长3.5倍,18个央企项目成功落户,三一集团总部搬迁进展顺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中关村昌平园企业总数突破2100家,产业总收入增长23%,企业利润总额将近翻一番,入园亿元级企业达到142家,累计1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登陆“新三板”。初步建立了未来科技城成果转化跟踪服务体系,央地双方已共同筛选出47个重点科技项目。成功召开了第二次科技创新大会,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复审验收,专利授权量增长32.2%。

  农业

  2009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530万元,同比增长4.5%。其中:实现农业产值58647万元,同比增长7.5%;实现林业产值15113万元,同比增长3.8%;实现牧业产值70708万元,同比增长1.4%;实现渔业产值3489万元,同比增长23.9%。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4627亩,同比减少10805亩,下降8.0%;总产量为33516吨,同比减少9925吨,下降22.8%。2009年,农业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设施占地面积9313亩,同比增长17%;设施收入达17936.6万元,同比增长19.1%。全区观光园个数发展到207个,同比增长3%,带动观光园内生产高峰期从业人员同比增长38.2%,接待人次同比增长19.8%。民俗旅游实际经营户465户,增长14.3%,带动期末从业人员同比增长13%,接待人次增长31.7%。观光休闲和民俗旅游总收入为23052.9万元,同比增长23.6%;其中观光园收入18291.8万元,同比增长22.8%;民俗旅游收入4761.1万元,同比增长27%。

  工业

  2009年,全区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67.5亿元,同比增长8.8%。年内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752.4亿元,同比增长6.5%,产品销售率达98%。从全年各月生产运行走势看,1月工业产值增速以冰点以下-26.9%开局,之后降幅逐渐收窄,到一季度累计降幅收窄到-5.8%,到三季度末累计降幅收窄到-0.4%接近冰点,从10月开始正式解冻出现正增长1.5个百分点,之后几个月连续正增长,到年底增速达到了8.8%。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1.7亿元,同比增长5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1.5%;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0.2亿元,同比增长5.9%,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20.9%;小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5.6亿元,同比下降8.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47.6%。从经济类型看,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所占比重最大,完成工业产值309.4亿元,同比下降8.7%,占全区工业总量的40.3%。增长最快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工业产值263.8亿元,同比增长50.4%。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64.6亿元,同比增长4.2%,低于工业总产值增速4.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44.8亿元,同比增长6.5%。全区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呈现较大增加,如汽车生产48.6万辆,比上年增加18.6万辆;水泥生产208.0万吨,比上年增加28.4万吨;耐火材料制品生产16.5万吨,比上年增加1.2万吨;鲜、冷藏肉生产13.0万吨,比上年增加3.6万吨;玻璃保温容器生产7258万个,比上年增加498万个。2009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31.6亿元,同比下降4.7%,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6.2%,所占比重比同期减少8.3个百分点;完成销售产值427.7亿元,同比下降5.1%,产品销售率为99.1%。

  建筑业

  全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9.3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135家企业在外省共完成建筑业产值82亿元,同比增长47.2%,所占比重达51.5%,对全区建筑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0.9%,拉动全区产值增长21.5个百分点;全区建筑企业足迹遍布全国28个省直辖市。全年建筑企业施工面积448.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3%;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3.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4.6%。

  财政税收

  2009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73.2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162.1亿元,增长8.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676.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5076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50.2:48.3变化为1.5:50.9:47.6。全区完成国税、地税税收(费)收入11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地税税收(费)收入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全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31.6亿元,同比增长25.3%,增幅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增值税3.5亿元,增长14.4%;实现营业税11.9亿元,增长31.5%;实现企业所得税4.7亿元,增长27.5%。地方财政支出(一般预算)67.2亿元,同比增长45.8%,增幅比上年提高21.1个百分点。其中,用于城乡社区事务、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教育方面的支出分别增长2.5倍、1.2倍、29.9%和10.1%。

  固定资产投资

  2009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0.5亿元,同比增长31.1%。分城乡看,城镇投资完成254.6亿元,同比增长25.9%;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72.7亿元,同比增长25.6%。农村投资完成35.9亿元,同比增长86.3%。分主体看,国有投资完成93.1亿元,同比增长45.9%;民间投资完成185.7亿元,同比增长28.6%;外商投资完成11.7亿元,同比下降12.1%。分产业看,用于第一产业投资5.6亿元,同比增长1.9倍;用于第二产业投资34.8亿元,同比增长33.3%;用于第三产业投资250.2亿元,同比增长29.3%。

  房地产开发

  2009年,全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房屋施工面积79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房屋竣工面积26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倍;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4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8%。全年共销售商品房16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5%;其中销售住宅14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60亿元,同比增长60.1%;其中住宅销售额138.3亿元,同比增长63.1%。年末全区商品房空置面积51.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7.3%;其中住宅空置面积21.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6.8%。

  国内贸易

  2009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5亿元,月均实现零售额12.1亿元,与上年同期的9.6亿元相比增加2.5亿元,累计增加30.2亿元,同比增长26.3%,增速超过全市10.6个百分点,在全市18个区县中位居第一,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09.8亿元,增长36.3%,占全区零售总额的75.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2亿元,增长0.1%;住宿业实现零售额6亿元,增长0.2%;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实现零售额19.2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区零售总额的13.2%。全年累计利用外资8800.8万美元,同比增长8.2%;其中独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4417.6万美元,同比增长1.4倍。

  银行存贷款

  截止到2009年底,全区主要银行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862.3亿元,同比增长38.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9.8亿元,同比增长26.6%。银行各项贷款余额244.8亿元,同比增长16.2%。

  旅游业状况

  2009年,昌平区共有旅游单位1624家,其中:住宿业单位138家;旅游景区景点32家(其中:A级以上旅游景区景点18家);旅行社2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观光民俗旅游单位1434家。旅游业营业收入达到38.6亿,实现地税收入1.96亿元,接待人数为1953万人次,旅游业从业人员2856人。

  社会事业

  教育科技

  2009年全区共有39所高等学校,其中研究生新生6103人,在校生15244人,毕业生4480人;全年共有本专科新生24606人,在校生72535人,毕业生23587人。

  全区共有普通中学47所,其中高中招生2578人,在校生7710人,毕业生1765人;初中招生4709人,在校生14090人,毕业生4478人。普通小学85所,招生5416人,在校生33658人,毕业生5602人。幼儿园98所,入园幼儿5606人,在园幼儿15929人,离园幼儿3945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所,招生5677人,在校生17161人,毕(结)业生4933人(不含各类短期培训)。特殊教育学校3所,招生45人,在校生451人,毕业生76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97个,注册学生64922人,结业学生70205人。2009年全区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2222件和875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335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39亿元,增长12.6%,位居全市前列。中国石化科技研究中心、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瑞士先正达生物技术北京研究中心、美国健赞医药北京研发及实验室生产基地等27个产业项目全面开工,年内成功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出台“1+5”文件,初步建立了发展实验室经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配套政策体系。

  文体卫生

  2009年年末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分馆17个),总藏量54万册。全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全区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个,该年利用档案27180人次,接待参观档案展览15000人次。

  2009年年末全区共有体育场馆899个,共获得市级比赛奖牌60枚,其中金牌20枚,银牌15枚,铜牌25枚。年内各单项体协组织活动20余项次,各群众组织及基层体协举办各类活动520余项次,全区直接参与活动总人数达到了20余万人次;组织4000余人次参加了7项市级群体赛事和表演活动;取得龙舟赛第一、腰鼓赛第一和多项优秀组织奖;对117套全民健身工程器材进行了更新;组织国民体质测试1万余人次;独立完成了“2009北京昌平户外耐力跑挑战赛”、“2009红牛北京国际铁人三项洲际杯赛暨全国冠军杯系列赛”两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活动的组织承办任务。2009年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891个,床位7147张。每千人口(常住人口)拥有医院床位7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达到966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927人,注册护士2861人。每千人口(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9人,注册护士2.8人。全年报告传染病发病率1406.5/10万,死亡率1.6/10万。

  社会保障

  2009年全区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人群达125.7万人次,同比增长13%,其中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次99.3万,增长14%;基金收支规模达到30.2亿元,同比增长19.5%。重点将55~60岁的女性无社会保障城乡老年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年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已达11.5万人,其中农村居民覆盖率达到92.5%,实现了养老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和城乡一体化。全年共办理养老保险参保企业职工退休核准3174人,办理养老保险补缴和视同缴费年限认定1320人。加快推进了“社会保障卡工程”,实施了45家定点医疗机构结算信息系统改造,完成了7.38万名参保人员个人信息二次采集工作。

  设施建设

  道路建设:2009年年末全区公路里程1884.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95.5公里。截至2008年底,城市道路里程218公里。公用事业:2009年全年集中供水总量3952.4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3.1%。全区303个行政村安全饮水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到了100%。全年昌平地区用电总量达到3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9.4亿千瓦时,增长10.8%;农业用电1.5亿千瓦时,增长22.9%;工业用电12.4亿千瓦时,增长1.8%;商业用电4.5亿千瓦时,增长25.8%。全年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1.6万吨,比上年增长9%;天然气供应总量3000万立方米,增长17%。年末共有液化石油气家庭用户7万户,比上年下降15%;天然气家庭用户7万户,增长15%。全区燃气管线达到285公里。全区集中供暖面积3149.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基础设施:新城控规和镇域规划全覆盖工作扎实开展,村庄发展规划编制任务全部完成。重大基础设施和新城重点地区建设全面提速。轨道交通昌平线一期完成拆迁任务并启动建设;昌崔路、百沙路、昌平新城再生水厂、满井变电站等项目如期竣工;沙河、百善再生水厂和桃下路、水南路西延等33条道路全面开工;京包高速路六环至德胜口段通车运行;沙河巩华城征地拆迁工作有序开展;高教园区中财新校区率先入驻开学;新城东区土地一级开发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拆迁面积180万平方米,新建回(搬)迁楼95万平方米,开工保障性住房125万平方米。城镇危房解危改造加快推进,翻建维修了300户农村特困和优抚家庭住房。新农村建设2009年全区共投入“三农”资金25.3亿元,同比增长35.3%。完善“一花三果”等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实施了百合种球国产化、柿子脱涩加工等一批新的富民产业项目。积极筹办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东部精品草莓产业基地启动建设,“一场一园两中心”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新发展标准化果园3050亩,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3.2万亩。山区农民人均劳动所得达到8212元,增长9.8%。投入6.7亿元推进110个村的“五+三”工程建设,实现农民投工投劳102万人次、增加劳务收入8099万元。大修乡村公路95公里。完成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2.5万亩。新建了一批农村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村村全覆盖。完成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村累计达到80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式启动。被确定为全市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成立了农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全年办理涉农专项贷款7729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137个村、5472户。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开通启用。组建了全市首家农产品联销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行农村集体重大事项决策程序“五步法”,“148”农村民主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就业状况

  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28%,同比下降1.08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12771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932人;帮扶“405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64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45人;开发社区就业岗位7828个,安置失业人员3622人。

  环境保护

  2009年全区城镇污水处理率为79.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301天,比上年增加1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2.5%,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城乡环境卫生实现一体化管理,环境建设和集中整治等工作深入开展,顺利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新城滨河森林公园项目正式启动,温榆河水系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加快实施。阿苏卫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共创建市级环境优美镇3个、文明生态村63个。2009年全区水资源总量3.28亿立方米,总用水量2.0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7%。其中,生活用水11846万立方米,增长3.9%;工业用水3407.1万立方米,增长7.9%;农业用水3400.1万立方米,下降7.4%。全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为59立方米,完成工业节水技改措施2项。全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70.7%。绿化造林任务顺利完成,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4.7万亩,栽植各类苗木301万株;完成水源涵养林工程0.1万亩。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20.9%,山区森林覆盖率38.8%。

  交通运输编辑平位于北京西北部,南与北京城奥运村接壤,城区距市区仅33公里。区内以初步建成以4条高速公路、5条轨道交通和众多国道、省道为框架的立体化交通路网体系。轨道交通:昌平线、5号线、8号线、13号线、昌8联络线。高速公路:京藏、京承、京包、六环高速。铁路干道:大秦、京包铁路等。

  风景名胜

  区域内有驰名中外的明十三陵,“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十三级浮屠的辽代银山塔林,拥有“亚洲之最”称誉的中国航空博物馆、中国坦克博物馆、迪斯尼风格的九龙游乐园,中国最大的射击场--中国北方国际射击场,北方地区最大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独具特色的十三陵高尔夫球场,空中滑伞俱乐部,以及风景秀丽的十三陵水库和蟒山、沟崖、碓臼峪、虎峪、白虎涧、双龙山、白羊沟、大杨山八大自然风景区。全区现有文物保护单位78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

政府网站查询

  • 选择省份:
  • 选择城市:
  • 选择区县:

天气预报 更多>>

昌平天气

  • 今日
    高温 15℃
    低温 2℃
  • 明日
    高温 18℃
    低温 3℃
  • 后天
    高温 16℃
    低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