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网 > 陕西政府网 > 商洛政府网 > 镇安政府网

镇安县政府网

  • 中  文  名: 镇安县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zazf.gov.cn
  • 地        址: 陕西省东南部
  • 服务热线: 0914
  •             

镇安县政府网简介

  镇安县,是陕西省商洛市所辖的建置之一。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商洛市西南,汉江支流乾佑河与旬河中游,东西长175.5公里,南北宽72.5公里,总面积3477平方公里。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山大沟多,耕地少,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镇安县是全国科普试验县,全国医改试点县,陕西省园林城市,陕西省卫生县城,其中镇安大板栗以个大色润、甜脆可口、颗粒饱满、营养丰富、品质独特而闻名全国,被誉为“中国板栗之乡”。自古是西安通往安康的要道,是联系陕西与湖北的天然纽带,素有“秦楚咽喉”之称。

  夜景县城全貌悠久。夏朝属酆(丰)域之地;殷商、西周为蜀地。春秋时属楚之酆地,战国时归楚郇阳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镇安属汉中郡辖地。西汉时,镇安属汉中郡西城县辖地。东汉末期(公元188年~220年),镇安归益州汉中郡。三国时属郇阳辖地。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分京兆南部及平阳北部设置丰阳县,属上洛郡,辖今山阳、镇安、柞水。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撤丰阳,镇安属上洛郡辖地。北魏太安二年(456年)复设丰阳县,属上庸郡。武则天通天元年(696年)分丰阳西(即今柞水县界牌湾以南、宁陕县的东北部及镇安县辖地)置安业县,属商州。镇安从此时起开始设县。唐景龙二年(708年)安业县属京兆府。景云元年(710年)改属商州。乾元元年(758年)改名乾元县,属京兆府,继还属商州。后汉乾佑二年(949年)改名乾佑县,属京兆府。北宋开宝九年(976年),乾佑县属永兴军路。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县属该路京兆府。金朝废县,降为乾佑镇,入咸宁县隶属西安府。元代,咸宁属陕西行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复设乾佑县,属金州辖。明洪武八年(1375年),复为乾佑巡检司,属咸宁县辖。明景泰三年(1452年秋),因咸宁、长安二县民居分散,故在乾佑巡检司北置县,取名镇安,属西安府。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属商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镇安属商州辖,商州直隶陕西省。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西安府建制,镇安由汉中道管辖。民国22年(1933年)废除道的建制后,镇安由陕西省直辖。民国24年(1935年),镇安县改属中华民国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至1949年。1949年11月,镇

  镇安县魁星楼安县全境解放,隶属陕南行署商雒分区。1950年属商雒专区。1958年12月,柞水县并入。1961年9月,恢复柞水县。1964年商雒专区改名为商洛专区,1970年商洛专区改称商洛地区,镇安均属之。2001年8月31日,商洛地区改为商洛市,镇安属之至今未变。

  行政区划编辑镇安县辖14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永乐街道办事处、回龙镇、铁厂镇、大坪镇、米粮镇、茅坪回族镇、西口回族镇、高峰镇、青铜关镇、柴坪镇、达仁镇、木王镇、云盖寺镇、庙沟镇、月河镇。名称直辖

  永乐镇辖北城,青河、安山、山海、王家坪、金盆、新衣、中合、胡岭、花甲、孙家砭、八亩坪、杨家河、鸳鸯池、东河口,杏树坡村典史、栗园、樊里、票海、大坪、木园、太平、蚂蝗25个村和县河、镇城,青槐3个社区

  回龙镇辖水源、和坪、枣园、百合、宏丰、回龙、双龙、万寿、青娥9个村

  铁厂镇辖红铜、铁铜、姬家河、铁厂、庄河、安泰、新联、新声、西沟口、新民10个村

  大坪镇辖岩屋、小河子、庙沟、凤凰、苇园、红旗、龙池、西河、全胜、龙湾、白橡、旗帜12个村

  米粮镇辖树坪、月明、清泉、八一、红卫、光明、联盟、丰河、门里、水峡、欢迎、岩子、西河、江西14个村

  茅坪镇辖五星、峰景、茅坪、元坪、红光、五福村、腰庄河村5个村

  西口镇辖上河、石景、黑沟、长发、聂家沟、农平、岭沟、安岭、青树、孙家坪、东庄村、石门村、宝石村13个村

  高峰镇辖双寨、青山、鱼坪、升坪、新坪、银坪、农科、永丰、两河、丰富10个村

  青铜关镇辖青梅、乡中、前湾、柏胜、铜关、张家坪、冷水河、营丰、东坪、茨沟、丰收、柏树、月星、阳山、悦爱、兴隆、早阳、旬河、龙胜19个村

  柴坪镇辖柴坪、金厂、向阳、梅子、和睦、建国、松柏、金虎、安坪、枫坪、枇杷、余师、文家庙、枫元、祝坪、石湾、米粮寺17个村

  达仁镇辖水利、狮子口、象园、丽光、双河、金砖、山庄、观坪、西凤、玉泉、春光、黄龙、农光13个村

  木王镇辖朝阳、坪胜、长坪、栗扎坪、近安、月坪6个村

  东川镇辖八盘、西川、川河、蔡土岭、高河、郑家庄、益兴、罗家营、先锋、新华、太白庙11个村

  云盖寺镇辖云镇、三条沟、岩海、黑窑沟、西华、东洞、西洞、金钟、金坪9个村

  灵龙镇辖青泥、东铺、莲池、三义、蜂王、安乐、界河7个村

  张家镇辖营胜、东岭、正河、三台、西坡、东坡、连家沟、东长沟8个村

  庙沟镇辖蒿坪、双庙、东沟、五四、三联、中坪、双喜、五一8个村

  月河镇辖先进、菩萨殿、东阳3个村

  杨泗镇辖平安、胜利、桂林3个村

  镇安县

  镇安县位于秦岭东段南麓,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商洛地区西南隅,乾佑河和旬河中游。位于北纬33.8'至33.48"57',东经10834"35'至10936"51'。东接山阳县和湖北郧西县,西邻宁陕县,南与旬阳、安康县接壤,北与柞水县相连。距陕西省西安市98公里,离商洛市178公里。

  地貌

  镇安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势丛横交错,浸蚀河流众多,形成山、川、坪、滩纵横一体的掌形叶脉状地貌和复杂多样。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秦巴山地,位于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南秦岭印支褶皱地带。镇安地形复杂,最突出的特征是山地面积广大,山大沟深,山河相间,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位于杨泗和栗扎之间的鹰嘴石,海拔2601.6m,是镇安最高点,最低点位于龙胜乡旬河村石家沟口,海拔344m,最大高差2257.6m,镇安境内多山,地形以山地为主。广洞山、迷魂阵、鹰嘴石、塔云山、海棠山、王龙山、香炉山、古道岭、北阳山、戴家岭、郝家山、鸡上架12大山系为主要山脉,镇安有大小河流5801条,河流水域面积61万亩,属长江水系汉江支流,过境河流有洵河、乾佑河,出境河流有5条,流域多为林区。

  气候

  镇安地处南北气温0℃分界线和800毫米降水线上,南北气候共存,南北生物皆有,南北景观荟萃,虽属长江流域,但有黄土风情,虽归西北地区,却有江南美景,属于北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半湿润性气候。年均日照1947.4小时,年平均风速1.4米/秒,年均气温12.2℃,无霜期206天,年降水量800~10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804.8毫米。镇安县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差异较大,素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的多”气候差异农谚。

  自然资源编辑水资源

  境内有大小河流58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7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旬河、乾佑河贯穿全境。水力资源蕴藏量32.6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2万千瓦,是中国农村初级电气化达标县。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鲍家垭、柴坪两处水力资源已列入国家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梯级开发规划。

  矿产资源

  已初步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金、银、铜、铁、铅、锌、锰、锑等金属矿14种,石灰石、滑石、大理石、花岗岩、重晶石、白云石等非金属矿19种。其中黄金储量60吨,铅锌矿储量40万吨,石灰石C+D级储量4.5亿吨。

  土壤资源

  镇安境内土壤的特点是:成土过程短,石砾、沙砾含量大

  镇安城区星星景观,土质粘重,耕性不良土层较薄,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少,速效养分含量低,氮、磷比例失调。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特点。土壤分布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变化,气候由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植被类型也随之变化,所发育的土壤也不相同,具有水平地带分布的规律,主要有胶泥土、沙土、石碴土、淤泥、水稻土5个土类。

  植被资源

  镇安是陕西省5大林区之一,境内种子植物达1300多种,境内主要树种188种,北亚热带的油桐、柑橘、棕榈、枫香,暖温带的油松、云杉、漆树、板栗、核桃均生长良好,其中银杏、樟树、木兰、桂花等为名贵树种,红豆杉、银杏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小麦树、杜仲、连香树、秦岭冷杉、山柏树、香果树、狭叶瓶尔小草屋国家级保护对象,镇安大板栗、核桃、象园茶、生漆等大宗林特产品闻名国内外。天麻、二花、五味子、当归等野生中药材达480余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300余种,其中属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27种:羚牛、青羊、苏门羚、林麓、金钱豹、云豹、黑熊、大灵猫、毛冠鹿、宏羊、大鲵、镍鸡、金猫、锦鸡、红腰角、红角号鸟、老鹰、雀鹰、灰鹤等。

  人口编辑镇安境内,在清道光三年(1823)、中华民国9年(1920)为人口最多年份。新中国成立后自1949年至1985年的37年中,人口总数除1962年较上一年减少100人外,其余均与年俱增。其自然增长率除1959年为负数外,其余均为正数增长,最高是1956年为35.76‰,最低是1983年为5.04‰。1975年,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后,人口数量有所控制。1990年,人口出生率比1982年增加7.25个千分点,死亡率减少0.4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增加7.72个千分点。汉族人口增长7.72%,少数民族增长10.15%。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28.48%;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1.05%。镇安总人口30.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4万人。有回、满、壮等11个少数民族1.3万多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7个镇、19个村,设有西口、茅坪两个回族镇,占全省民族镇总数的2/3。

  交通编辑镇安于1958年修通山镇公路。地方公路在贯彻“地、群、普”方针中,采用“民办公助、民工建勤”办法不断增修,至1982年县内实现区区乡乡全部通公路。1985年后,采用“以工代赈”办法进行公路建设,地方公路网络初步形成。1989年县境内有干线公路2条,长125.8公里;地方公路48条,长846公里;专用公路6条,长62.5公里。2012年末,镇安县公路总里程310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80公里,其中二级公路3.2公里、三级公路95.9公里、四级公路1621.1公里。油路里程达到1487.4公里,高速公路50.2公里,等外公路1337公里。通村公路100%等级化,镇安县95%以上的行政村和社区已经建成通村水泥路。并初步形成以铁路高速路为主干,以县城为中心,以通乡油路和通村水泥路为重点的交通网络。

  经济编辑农业

  1949年粮食总产仅29090吨,牧业产值171.7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96.4万元(包括副业、林业、渔业)。1951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大大解放了生产力,连续三年增产。1952年粮食总产42430吨。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农业上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割资本主义尾巴”、单一农业经营等“左”倾失误。接着“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阻碍了农业、畜牧业、多种经营的发展。1967年粮食总产下降为37615吨。后经调整农村政策到1977年,粮食总产达到73100吨。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实行并逐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9年粮食总产86150吨。农业总产值13051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3682万元,副业产值2092万元。2010年,镇安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0.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18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3.78亿元。2012年,镇安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9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9.25万吨,其中夏粮3.58万吨,秋粮5.67万吨。油料产量5923吨;蔬菜产量64015吨;茶叶产量182吨;烤烟产量6269吨。

  工业

  镇安在解放前无现代工业,所谓工业只有手工造纸、铸铧、制砖、榨油、淘金、土纺、烧石灰等十多个行业。1949年总产值仅52.3万元。新中国成立后,镇安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地方工业。1989年总产值比1950年增长28.64倍,有工业企业123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3个,县属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9个,乡镇工业企业91个,共有职工2877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493万元,全民所有制工业、县属集体工业和乡镇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777万元、78万元、637万元。2012年,镇安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2.8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04亿元,实现利润2.72亿元,实现税金2.0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0.72亿元;实现销售产值28.54亿元;实现利润1.87亿元;税金总额1.46亿元。

  社会编辑卫生

  明、清时只在集镇和河川要道有中、草医治疗疾病。中华民国(以下简称民国)30年(1941)镇安县仅有24家药铺,138名医生,且多采用中草药,西药货缺价昂。民国末年人均寿命不到40岁。1949年镇安县全境解放后,卫生界推行“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不断增设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医务人员,购置医疗器械。镇安县人民医院成为县内的医疗中心,区有地段医院,乡有卫生院,村有合作医疗站,形成了“四级卫生医疗网络”。1989年镇安县平均283人中有1名医生。病床增至300张,县、区医院增设现代化仪器,加强辅助诊疗。1990年人口平均寿命为70岁。2012年,镇安县拥有医院、卫生院28个,拥有床位1000张。卫生技术人员1141人,其中医生421人、卫生防疫人员66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41人。

  科技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人员多为大专院校分配的毕业生。1978年后,通过自学考试、进修、函授等方式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1983年镇安以优厚待遇开始引进科技人员6名。1989年,党政机关和事企业单位有大专文化程度的科技人员856人,具有中专文化程度的2184人。在科技人员中获得各种专业技术职称的3297人。1989年镇安的科技人员分布是:工程技术人员共178人,其中中级24人,初级154人;农业技术人员共185人,其中副高级3人,中级22人,初级160人;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共433人,其中副高级3人,中级38人,初级292人;教育系统科技人员共1756人,其中副高级10人,中级210人,初级1536人。科技人员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农业系统,分别占科技人员的53.26%、13.13%和5.61%。2012年,镇安县专利申请量达到57件,占年度任务42件的136%,同比2011年增长128%,其中,发明专利达到38件,授权8件。

  教育

  民国31年(1942)镇安创办县立初级中学

  绣屏夜景,校址在县城后街城隍庙,校园面积18亩,校舍60多间,招聘教职员13人。通过考试第一届录取学生120名,设2个教学班。民国时期县初级中学共招生8届,收学生766名,毕业5届,毕业学生341名(包括简师班34名)。1950年秋,县中学恢复初中一、二年级两个班,招收学生58名。1951年柞水县初级中学并入镇安县中学后,教学班增到3个,有学生110名,教职工6人。1960年镇柞合县期间,中学增到8所,即一中设在城关,二中设在凤镇,三中设在石镇,四中设在西口,五中设在大坪,六中设在红岩寺,七中设在东川,八中设在柴坪,共23个教学班,1779名学生,109名教职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学停止招生,在校学生“停课闹革命”。1969年实行开门办学,人民公社办起中学47所。1970年县内58个公社均办起中学。1978年镇安县中学被列为省重点完全中学,白塔中学、西口中学、柴坪中学被列为普通完全中学,初级中学保留37所。1981年每区有一所完全中学。1982~1987年在普及小学教育中,将6所完全中学改为初级中学。1989年有初中教学班158个,在校学生5981名,高中教学班34个,在校学生1578人。2012年,镇安县高考二本以上上线1075人,中考成绩连续11年蝉联商洛市第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38289人,其中中学在校学生20553人,小学在校学生17736人。初中毕业升学率97.6%,小学毕业升学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