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网 > 陕西政府网 > 汉中政府网 > 宁强政府网

宁强县政府网

  • 中  文  名: 宁强县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nq.gov.cn
  • 地        址:
  • 服务热线: 0916
  •             

宁强县政府网简介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隅,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全县辖21个镇269个行政村。宁强地处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境内东南高,西北低,中部有五丁山隆起。宁强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大部地区属暖温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强度大,年降水量最高达1812.2毫米。宁强县是一个南北交汇、襟陇带蜀的山区县,是大西北进入大西南的主要门户和黄金通道。宝成、阳安铁路纵横县境,108国道、西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汉江的发源地,素有“三千里汉江第一城”之美誉。

  中文名称宁强县外文名称NingqiangCounty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中国西北下辖地区汉源镇、高寨子镇、大安镇政府驻地汉源镇电话区号0916邮政区码724400地理位置陕西省西南角(最西端)面积3246平方公里人口33.96万人方言汉中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机场汉中城固机场车牌代码陕F行政代码610726目录1建制沿革2行政区划3地理环境▪位置▪地貌▪气候4人口5经济▪农业▪工业6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7交通8教育9卫生10文化艺术▪民间音乐▪民间歌舞11旅游▪汉水源森林公园▪白龙湖景区建制沿革

  宁强县林木资源商及西周时代为氐羌所据。春秋战国时期,白马氐据其西境,蜀据其东境。秦置蜀郡,全境归辖。两汉为葭萌县地。蜀汉为汉寿县。晋改汉寿为晋寿。隋属绵谷县。唐武德三年(620)分绵谷县,在通谷镇(今大安镇)置金牛县,此为境内设县治之始。武德四年(621)又分绵谷置三泉县和嘉牟县,不久撤金牛、嘉牟,尽入三泉县。天宝元年(742)三泉县治由故县址移向东北120里,即今唐渡擂鼓台。宋朝,三泉县直隶京师达137年,开中央直辖县之先例。至道二年(996)在三泉县西1里置大安军,后几经升降兴废,元初在金牛镇(今大安镇)设大安州,后降州为县。明初并入沔县。洪武二十七年(1394)阶、文军乱,太祖遣宁正为平羌将军讨伐,翌年乱平,置宁羌卫于徽州。成化二十一年(1485)建立宁羌州,州卫并存。清代废卫存州,辛亥革命后降州为县。民国24年(1935)红四方面军攻克宁羌,建立宁羌、阳平关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宁强县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红军北上,建置复旧。民国31年(1942)元旦,改宁羌县为宁强县。于右任曾为宁强赠题“安宁强固”4字,并云:“可作解释新县之名”。1949年12月11日,宁强解放。自解放以来,宁强县隶属关系基本未变,为汉中地(专)区的属县,1996年汉中撤地设市,宁强县遂为汉中市属县至今。行政区划编辑古属梁洲,为氐羌据地。唐武德二年(619年)析绵谷县地于东部通谷镇(今金牛驿)置金牛县,四年今县南部置嘉牟县,天宝元年(742年)三泉县自今广元市北移治今县西北阳平关镇;宝历元年(825年)降金牛县为镇并入西县。北宋乾德五年(967年)三泉县直隶京师。至道二年(996年)于三泉县置大安军,三年军废,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复置。元初改设大安州,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州为大安县,属沔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撤销大安县,三十年九月于今县治建宁羌卫,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改设宁羌州。因古代为氐、羌聚居地,取羌地永宁之意名州。1913年罢州设宁羌县。1914年属汉中道。1928年直属省。1942年1月改名宁强县。1949年属陕南行署区。1951年属南郑专区。1953年属汉中专区。1958年撤销县制,辖地划归凤县和汉中市。1969年属汉中地区。1996年属汉中市。1949年12月,宁强县设城关、大安、嶓冢、阳平关、燕子砭、凤凰、天池、天台、靖安9区,区下设乡、村。1950年5月,撤嶓冢区,分别并入大安、阳平关两区;燕子砭、凤凰区合并为广坪河区;1951年6月,以序数名各区,9月增设第八区,即:城关第一区,大安第二区,阳平关第三区,广坪第四区,天池第五区,天台第六区,靖安第七区,代家坝第八区。第六区增设孙家岭、李家坝2乡。第七区增设挂子山、小褒城2乡。共76街乡。1953年,将第七区的黎坪、元坝子、禅家岩、五郎坝、板苍坝、小褒城、挂子山7乡,第六区的孙家岭、李家坝、水田坪3乡和第五区的张家桥、唐家坝2乡,以及铁锁关乡的松坪子行政村均划归黎坪中心区;增置燕子砭、舒家坝、铁锁关、冯家营4区;宁强县共11区,90街乡,355行政村。

  山间公路1956年8月撤区并乡,撤销第五区(燕子砭)、第七区(舒家坝)、第十区(胡家坝)、第十一区(冯家营)4个区,宁强县辖城关、大安、代家坝、阳平关、广坪、茅坪沟、铁锁关7区,下设52乡镇。1958年,略阳县的庙坝乡和黎坪区的禅家岩、三道河(1957年4月由四川旺苍县划归黎坪区)、水田坪乡(1953年由宁强县划归黎坪中心区)划归宁强县,分属大安、茅坪沟、铁锁关3区;同年9月,改7区为7个公社,原乡(镇)改设55个管理区。1961年5月撤销7个公社,恢复区建制,改管理区为(小)公社,宁强县为7区50个公社,366个生产大队(以下简称大队),2397个生产队。1962年调整为53个公社,365个大队,2225个生产队。1964年调整为2镇55个公社,365个大队、4个居委会,2539个生产队。1965年调整为2镇54个公社。1966年宁强县设7区54个公社。1981年宁强县为7区2镇52个公社。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恢复传统地名,宁强县为7区2镇52乡。1986年,城关镇归县直辖;大安、阳平关、千丘划为乡级镇;宁强县设7区、1个县辖镇,3个乡级镇、50个乡,367个村、8个居委会,2460个村民小组。1996年撤区并乡:高寨子、罗村坝2乡合并设高寨子镇,王家坪、金家坪2乡并入城关镇,沙河子乡并入舒家坝乡,桑树湾、白杨林、烈金坝3乡并入大安镇,代家坝、南沙河、徐家坝(流溪沟村划归曾家河乡除外)3乡合并为代家坝镇,大长沟乡、唐渡乡并入阳平关镇,千丘镇、燕子砭乡、新场乡、中坝乡合并设立燕子砭镇,广坪、金山寺2乡合并设立广坪镇,青木川、玉泉坝2乡合并设立青木川镇,铁锁关、周家坝、坪溪河3乡合并设立铁锁关镇,胡家坝、龙王、老代坝3乡合并设立胡家坝镇,毛坝河、三道河、大竹坝3乡合并设立毛坝河镇。调整后,宁强县辖11个镇、21个乡:城关镇、高寨子镇、大安镇、代家坝镇、阳平关镇、燕子砭镇、青木川镇、广坪镇、铁锁关镇、胡家坝镇、毛坝河镇、舒家坝乡、滴水铺乡、庙坝乡、宽川乡、南屏乡、东皇沟乡、巩家河乡、曾家河乡、双河乡、竹坝河乡、苍社乡、太阳岭乡、巨亭乡、安乐河乡、八海河乡、水田坪乡、二郎坝乡、黄坝驿乡、茅坪沟乡、关口坝乡、禅家岩乡。2001年,撤销滴水铺乡并入城关镇更名为汉源镇,撤销双河乡、竹坝河乡并入阳平关镇,撤销八海河乡并入安乐河乡,撤销水田坪乡并入二郎坝乡,撤销茅坪沟乡、关口坝乡,合并设立巴山镇。调整后,宁强县辖12个镇、14个乡:汉源镇、高寨子镇、大安镇、代家坝镇、阳平关镇、燕子砭镇、广坪镇、青木川镇、毛坝河镇、铁锁关镇、胡家坝镇、巴山镇、舒家坝乡、庙坝乡、南屏乡、宽川乡、巩家河乡、东皇沟乡、曾家河乡、太阳岭乡、苍社乡、巨亭乡、安乐河乡、禅家岩乡、黄坝驿乡、二郎坝乡。2011年,撤销黄坝驿乡并入汉源镇,撤销南屏乡、宽川乡并入大安镇,撤销东皇沟乡并入代家坝镇,撤销曾家河乡、巨亭乡合并设立巨亭镇;撤销舒家坝乡、庙坝乡、巩家河乡、太阳岭乡、苍社乡、安乐河乡、二郎坝乡、禅家岩乡乡的建制,相应设立镇的建制。调整后,宁强县辖21个镇:汉源镇、高寨子镇、大安镇、代家坝镇、阳平关镇、燕子砭镇、广坪镇、青木川镇、毛坝河镇、铁锁关镇、胡家坝镇、巴山镇、舒家坝镇、庙坝镇、巩家河镇、太阳岭镇、苍社镇、巨亭镇、安乐河镇、禅家岩镇、二郎坝镇。

  宁强县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隅,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理坐标北纬32°27′06"~33°12′42",东径105°20′10"~106°35′18",东西长101.65公里,南北宽65.32公里,总面积3282.73平方公里。

  地貌

  地处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北属秦岭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600米;南属巴山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800米。地形多呈“V”形构造,境内东南高,西北低,中部有五丁山隆起,分为谷坝、谷地、低山、中心和高中山五个地貌类型。最高海拔毛坝河镇三道河九垭子主峰2103.7米,最低海拔燕子砭镇嘉陵江入川处520米。

  气候

  宁强县属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3℃,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0.3℃,极端最高气温36.2℃,无霜期247天。雨量充沛,降水强度大,年降水量最高达1812.2毫米。

  人口编辑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宁强县7区75乡共有45670户,207325人,其中男110687人,女96638人。城镇人口31012人,占总人口的14%。回民41户363人,占总人口的0.17%。宁强县选民131549人,占总人口的63.45%。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宁强县7区55乡(镇)372个生产大队,有52538户,234047人。男120791人,女113256人。非农业人口17621人,占总人口的7.53%。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宁强县有总户数63176户,总人口312854人,其中男162362人,女150492人。非农业人口25205人,占总人口的8.06%。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宁强县376个村(居)委会2513个村(居)民小组,有74780户328579人,其中男172062人,女156517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宁强县总人口313395人。2010年,宁强县户籍人口为331522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户籍人口减少1011人。宁强县常住人口为30888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9600人相比,十年共减少10715人,减少3.4%,年平均减少0.3%。

  1949年,宁强县粮食总产3704万公斤。1950年2月县政府组织干部300多人在宁强县开展减租反霸运动,次年结束,农民获得胜利果实,计粮食158.46万公斤,人民币3049万元。1952年宁强县粮食总产5892万公斤,增长59%。1954年上升到7014万公斤。1956年2月,发展到1163个,入社农户3.48万户,占总农户的85%。1956年1月,宁强县在罗村坝、滴水铺乡及城关镇等乡镇试办高级农业合作社10个,然后全面推开。截止是年底,宁强县共建高级社273个,入社农户3.98万户,占总农户的98.44%。1965年粮食总产8548万公斤,比1961年增长66.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逐步放宽农村经济政策,改革农村经济体制。1979年宁强县开始实行分组作业,个别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1981年,8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粮油生产大包干。1982年全面实行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按人劳比例联产承包划分到户,耕畜、农具处理到户。1991年粮食总产达1.1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比1980年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元。2007年底,宁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23元,比2002年增长29.7%。宁强县粮油生产安全,产量稳步增长。2007年粮食产量10万余吨,较2002年增加0.7万吨;油菜籽产量达到0.9万吨,较2002年增长50%。茶园面积逐年扩大,产量成倍增长,2007年发展到9.5万余亩,产量410吨。2012年,宁强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54727万元,实现增加值152006万元,分别增长12.1%和6.0%。粮食播种面积463468亩,同比增长0.71%,粮食总产82208吨,同比增长6.8%;其中:夏粮31120吨,同比增长6.8%,秋粮51088吨,同比增长6.7%。油料播种面积95474亩,比上年同期增长0.9%,油料总产11514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9%。肉类总产量31775吨,增产5.7%;水产品产量559吨,增产0.5%。生猪出栏39.7万头,增长5.9%,存栏31.86万头,增长2.3%,猪肉产量28622吨,增长6.1%;中药材种植面积86286亩,产量6552吨;茶园实有面积123045亩,茶叶总产量3712吨;食用菌总产量4690吨;烟叶种植面积2325亩,产量363吨;蔬菜种植面积44387亩,产量44120吨。

  工业

  宁强县宁强工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由于长期受以农业为本思想的影响和自然农业经济的束缚,一直发展缓慢。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即有制陶业,唐宋时就有酿酒业的记载。至明朝,宁羌为西秦军事重镇,用于制造兵器的金、银、铜、铁、铅、硝等矿物先后得到开采。清代,纺织、土陶、印染、冶炼、火柴等工业渐次兴起。尤以宣统三年(1911)投产的宁羌州保惠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规模居当时宁强县工业之首。民国年间,出现一批米面加工、缝纫、制鞋、染色、木器、砖瓦、造纸等小厂或家庭作坊,多系手工业操作,资力微弱,难于振兴。解放后,宁强县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从1953年起,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全民所有制企业。到1957年底宁强县有火柴、食品、缝纫、农具制造等工业企业98个。1958年“大跃进”,开展群众集资办工业运动,先后筹建起农机制造、造纸、火力发电、采矿等一批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但是采矿工业一拥而上,效益欠佳。1963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关、停、并、转一批工业企业。“文革”中宁强县工业是在排除干扰中发展的。70年代,兴办“五小”工业(小钢铁厂、小煤矿、小机械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逐步采用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强县工交企业经过整顿,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行技术改造,优秀新产品相继问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宁强县工业生产的一大支柱。工业门类也由解放时单一的火柴制造业,发展到食品、饮料、造纸、印刷、冶炼、机械、建材、采矿、化学、电力、缝纫、工艺、包装等门类较多的工业体系。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1976万元,年均增长11.4%,工业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宁强县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28.03亿元,年均递增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6.09亿元。2006年,宁强县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9.29亿元,其中26户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6亿元。县境内有嘉陵江、汉水两大水系,蕴藏水能资源17.46万千瓦,已开发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23万千瓦,正在建设中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二郎坝水电工程计划装机5万千瓦,年发电量2亿度。2003年,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6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66亿元,同比增长14.3%;城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56.7万元,同比增长66.9%。2005年,通过国企改制、重组及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等方式,改变了以前工业运行管理模式,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壮大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县属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户,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7231万元。2006年,县属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3户,实现工业总产值4.0554亿元,同比增长35.7%,实现利润总额1579.6万元;上缴国家增值税3533万元,二产地税入库2531万元。2007年,县属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6户,实现工业总产值7.72亿元,同比增长56.34%,上缴国家税金3417万元。2012年,宁强县工业总产值327966万元,同比增长22.6%,实现工业增加值113090万元,增长24.9%。全部工业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1879万元,同比增长30.5%;其中:县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2673万元,增长33.2%。

  资源编辑土地资源

  宁强县总面积326031.26公顷,其中耕地47134.01公顷(水田4381.41公顷,水浇地12.14公顷,旱地42740.46公顷),耕地占14.46%;园地1017.17公顷,占0.31%;林地256330.25公顷,78.63%;牧草地3909.9公顷,占1.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253.90公顷,占1.61%;交通用地1932.56公顷,占0.6%;水域面积3892.95公顷,占1.19%;其它土地6560.52公顷,占2%。

  矿产资源

  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产8类31种200余个矿点,已探明储量6类18种,矿产地26处,总蕴藏量达3.09亿吨,名列汉中市第二位。主要分布在五丁关以北的大安、代家坝、阳平关一带。其中金属矿有铁、铜、锰、金、镍、铅、锌、铬、银等10种70余个矿点;非金属矿有磷、硫、重晶石、蛇纹石、花岗岩、铝土、海泡石、大理石等12种20余个矿点。其中位于宁强、略阳、勉县3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是全国五大黄金出产地之一。

  生物资源

  宁强山涧激流宁强县生物资源数量丰富、品种多样,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植物类中,有木本植物586种,分属85科202属;牧草62科约500余种;农作物有70多种。森林植被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树种有连香、杜仲、银杏、鹅掌楸、黄檗、厚朴、棠棣、香果树等8种;列为省级保护的粗榧、铁坚杉、白皮松、杜仲、鹅耳枥、黄杨、山楂、七叶树、樟木、楠木、红豆杉、刺楸等12种。宁强县林业用地面积357.48万亩,森林面积284.4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595.49万m3,森林覆盖率58.5%。动物类中,已查明的陆生野生动物有18目50科142属,属于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0种。鸟类11目30科107种;爬行动物2目5科8种;哺乳动物3目16科1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金丝猴、羚羊、黑鹿、金雕等。“宁强矮马”属国家珍稀的家畜原种。

  水资源

  宁强县多年平均地表自产水径流量11.4亿立方米,过境客水56.2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径流量为汉中市均量的1.29倍,陕西省均量的3.8倍,全国均量的2.05倍。水能理论蕴藏量为45.4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2.95万千瓦。在水能开发上,先后建成东方红、关峡、石羊栈、元坝子、黑坛子、卧龙台电站(一期)等小水电51座,装机59台11094千瓦,率先实现小水电装机万千瓦县。1999年,建成天生桥、二郎坝、卧龙台三个梯级电站,总装机5万千瓦,年发电2亿度。在玉带河干流上,利用其自产径流和二郎坝工程引嘉入汉水量,建设胡家坝、铁锁关两级电站,胡家坝电站装机7500千瓦时,铁锁关电站装机7500千瓦时。2010年建成装机1890千瓦的白果树电站,2011年建成装机8300千瓦的胡家坝电站和装机容量1260千瓦的八海水电站。

  交通编辑2003年10月,宁强县第一条“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公路竣工;GZ40二连浩特至河口高速公路勉宁段全长54.858公里,2003年11月建成通车,实现了宁强县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4年,宁强县启动通达工程建设项目,即国家对全国农村公路普查后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进行道路新建,建设资金从中央车购税(费)中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助和采取“民办公助、民工建勤”、“一事一议”方式新建村级公路。2006年,宁强县启动通村水泥(沥青)路建设项目。随着阳平关至青木川、何家坟至毛坝河、县城至黄土岭、大安至庙坝等干线改建工程、通达工程、通村公路硬化工程相继启动。2007年,以高速公路过境段、大青公路、108国道过境段、康宁公路等干线公路为主骨架的“两横四纵”公路网已初步建成。2010年,扎实开展“农村公路管养年”活动,累计完成日常养护投入520万元、养护工程投入824万元,完成县、乡、村公路水毁抢修恢复投入1020.6万元,确保乡公路年均优良路率分别达到78%、55%。加大路政巡查和查处力度,共清理堆物占道271处5412平方米,路政事案查处率97%,结案率98%。初步建立县人民政府负责,交通、公安、工商等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治超长效机制。对县境内14家较大货物运输企业实行长期源头装载监查,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检查车辆2300余辆,劝返超限车辆67辆,查处39辆,分卸载货物100余吨,超限超载率降低到3%以内。2011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15%,同比增长13%,提前2个月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6435万元,公路养管完成投资1565万元。实施灾后重建续建项目12个,新、改建公路10条213.98公里、桥梁2座405延米,完成灾后重建投资33795万元。

  教育编辑宁强在北宋庆历年间,今县城就有儒学之设。明朝设卫建州,兴学增校

  宁强天津中学,至清末废科举,宁羌共考中进士、举、贡337名。此后,新制学校渐兴,在起风岗设立州立高等小学堂。民国16年(1927),县立高等小学首设初中班。抗日战争中,沦陷区教师来县服务,外地学校迁宁重振,受其启迪推动,宁强县教育事业在国难中激发生机。30年(1941)县立初级中学诞生。至33年(1944)保有国民学校,乡有中心学校,各校多附设民教班作识字教学。但由于国民党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教育事业乍暖还寒,每况愈下。解放后,人民政府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改造、建设人民教育事业。宁强县教育事业迅即得到复苏和发展。但在“左”的路线下,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中使宁强县教育事业备受挫伤,曲折发展。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日益完善,教师待遇提高,校舍和设备改观。乡有初中,区有高中。1992年宁强县已为大专、中专输送学生2289人。同时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均有成就。1990年经省、地检查验收,宁强县已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无盲县”标准。2002年,宁强县普通中小学校536所(不含铜矿子校),职业高中1所,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所,公办幼儿园1所。普通中小学校含单设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1年,单设初级中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8所,完全小学146所,初级小学202所,小学教学点120个。2004年底,宁强县远程教育试点项目学校317所,其中一模式33所,二模式268所,三模式16所,通过省、市检查验收。宁强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总投资达1000余万元,共配备计算机1521台,建成网络教室22个,教育卫星收视系统340个,教学光盘播放点63个,天网地网合一的学校达135所,信息技术教育专任教师62人,覆盖学生5万多人,有16所学校被命名为省、市级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有2所学校建立了教育网站,县城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10月底,宁强县66所中小学、幼儿园有学生食堂,其中县直6所,乡镇60所。2006年,宁强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及教育单位全部完成互联网工作。2007年底,宁强县普通中小学校344所(不含铜矿子校),职业高中1所,少年儿童体育学校1所,公办幼儿园2所。普通中小学校含单设高级中学1所(县直),完全中学1所,单设初级中学11所(县直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县直小学2所,乡镇中心小学27所,对其他村小负有管理职能的村完小31所,其他村完小11所,初小170所,小学教学点80个。2012年,宁强县有普通中学16所,招生5581人,在校生18642人,毕业6215人。宁强县小学51所,招生2695人,在校生20370人,毕业4572人。幼儿园共有253个班,在园幼儿5981人,专任教师203人。宁强县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91人,专任教师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