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网 > 云南政府网 > 昭通政府网 > 巧家政府网

巧家县政府网

  • 中  文  名: 巧家县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bht.yn.gov.cn
  • 地        址: 白鹤滩镇菜市街1号
  • 服务热线: 0870-7127994
  •             

巧家县政府网简介

  巧家县,隶属于云南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02°52′~103°26′、北纬26°32′~27°25′,南北长98公里,与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宁南、布拖、金阳及云南省东川、会泽、鲁甸、昭阳等8个县(区)界邻。辖16个乡镇、192个村委会(社区)。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置堂琅县,属犍为郡;武帝置三降县,属越嶲郡。东汉置堂狼县,属犍为属国都尉。三国蜀汉为堂琅县,属益州朱提郡。西晋至南朝梁为宁州堂狼县地。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开皇年间属南宁州总管府;大业年间为东爨地。唐初置唐兴县,唐南诏属拓东节度辖地。宋大理国为东川郡乌蒙闷畔部地。

  元为东川路辖地。元宪宗年间置闷畔万户,至元十五年(1278)置东川军民府,二十八年(1291)升东川路。至元十一年(1274)置邓州、川州、赵州、姚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置乌撒乌蒙军民宣抚司,至元二十四年(1287)改置乌撒乌蒙宣慰司管军万户府,东川路均属之。至元二十八年(1291),以上邓、川、赵姚4州省入东川路。大德四年(1300)置淄都县、乌撒县,后省。明为东川府辖地。洪武十五年(138

  2),东川路改置东川府,属云南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4)改置东川军民府,改属四川布政司;洪武二十一年(1388)废,洪武二十六年(1393)复置东川军民府,寻自府西南马鞍山徙治万额山南。

  清初沿明制,为东川军民府,属四川省。雍正四年(1726)4月,四川省属之东川军民府划归云南省,改置为东川府。雍正五年(1727)7月,于巧家汛地置会泽县,属东川府。雍正七年(1729)4月,徙会泽县治于府城。雍正八年(1730)7月,东川府属迤东道(治曲靖府)。嘉庆十六年(1811)3月,于原会泽县旧址置巧家抚彝府同知(后改设巧家厅),属东川府。民国2年(1913),巧家厅改为巧家县,属滇中道。民国18年(1929),裁道直属省。民国31年(1942),属第一行政督察区(驻昭通县)。

  1950年,巧家县属昭通专区。1970年,昭通专区改为昭通地区,巧家县属昭通地区。2001年8月,昭通撤地设市,巧家县属昭通市。

  1997年,巧家县辖1个镇、18个乡:新华镇、红山乡、东坪乡、茂租乡、大寨乡、小河乡、六合乡、新店乡、巧家营乡、荞麦地乡、包谷垴乡、老店乡、铅厂乡、中寨乡、崇溪乡、金塘乡、马树乡、炉房乡、蒙姑乡。县府驻新华镇。

  2001年,巧家县辖1个镇、18个乡:新华镇、大寨乡、小河乡、马树乡、茂租乡、东坪乡、红山乡、六合乡、新店乡、巧家营乡、荞麦地乡、包谷垴乡、铅厂乡、老店乡、中寨乡、崇溪乡、金塘乡、炉房乡、蒙姑乡。

  2002年,小河乡、荞麦地乡撤乡设镇(省政府2002年8月20日批准);马树乡、大寨乡撤乡设镇(省政府2002年9月8日批准)。2002年末,巧家县辖19个乡镇、180个村委会。

  2003年,荞麦地镇更名为药山镇(省政府2003年3月20日批准)。

  2006年,撤销巧家营乡和新华镇,设立白鹤滩镇,新设立的白鹤滩镇管辖原巧家营乡和新华镇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新华镇政府驻地;撤销铝厂乡和老店乡,设立老店镇,新设立的老店镇。

  行政区划编辑截至2012年,巧家县辖12镇、4乡、4社区居民委员、179村民委员,乡镇有:白鹤滩镇、金塘镇、蒙姑镇药山镇、大寨镇、茂租镇、东坪镇、崇溪镇、老店镇、包谷垴乡、马树镇、小河镇、新店镇、红山乡、炉房乡、中寨乡。

  地理环境编辑位置境域

  3°26′,北纬26°32′—27°25′,南北长98公里,东西宽57公里,国土总面积3245平方公里。县境东北与云南省昭通市的鲁甸县隔牛栏江相望;西北沿金沙江与四川省的会东、宁南、布拖、金阳四县毗邻;东南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和曲靖市的会泽县接壤。

  地貌

  巧家县境内最低海拔517米,位于金沙江和牛栏江交汇处;最高海拔4041米,位于药山顶峰。

  气候

  巧家属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高原立体气候,夏季受东南海洋季风控制,雨热同季;冬春受极地大陆季风控制,干凉同季。年均气温21.1℃,无霜期347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801.2毫米;境内太阳辐射强,年均辐射量为135.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297.4时,日照率60%—80%,有效积温7646.7℃—8264℃。

  自然资源编辑土地资源

  土壤以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等为主,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及林果生长。

  矿产资源

  巧家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成矿环境,是云南省矿产资源富集的重要地区之一。现已发现的矿产35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8种。其中铅、锌、铝、铜金属矿产储量大、品位高,还有伴生镉、锗、镓、铟、银等矿产。目前,已探明以铅锌矿为主的矿产资源储量达150多万吨,铝土矿500万吨,铜矿床38个。非金属矿有石膏矿、石灰石、重晶石、冰洲石、莹石、花岗石、稀土、磷块等,品质优、储量大,其中石膏矿储量达3亿吨,石灰岩超过100亿吨。

  生物资源

  巧家县林地面积267万亩,森林覆盖率48%(含灌木林),活立木总蓄积5117060m3。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巧家县有陆生野生动物两栖、爬行、鸟、哺乳4纲31目83科264种,昆虫11目69科154种,维管束植物194科742属1639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巧家五针白皮松、珙桐、攀枝花苏铁,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黑颈鹤、红腹角雉等。

  人口编辑2013年末,巧家县总户数21.13万户,总人口5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65万人。

  经济编辑综述

  2013年巧家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66833万元,同比增长10.2%(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83283万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146946万元,增长15.5%,其中工业增加值实现96209万元,增长1.8%,建筑业增加值实现50737万元,增长60.1%;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36604万元,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9.26:31.48:29.2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910元,比上年增长9.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201028万元,占巧家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1%,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巧家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802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其中:种植业产值127468万元,同比增长4.8%;林业产值9376万元,同比增长12.3%;畜牧业产值165482万元,同比增长10.4%;渔业产值469万元,同比增长7.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226万元,同比增长3.7%。2013年粮食种植面积54509公顷,增加648公顷,比上年增长1.2%,其中薯类面积20294公顷,增加455公顷,增长2.3%;烤烟面积2005公顷,增加40公顷,增长2.0%;甘蔗面积402公顷,减少407公顷,下降50.3%;油料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244758吨,比上年增长5.2%。油料产量1175吨,增长0.2%;甘蔗产量23449吨,下降54%;烤烟产量4350吨,增长0.5%;蔬菜产量206245吨,增长8.4%;园林水果产量6208吨,增长0.3%。

  第二产业

  201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620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74770万元,下降2.1%,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4942万元,下降20.6%;重工业总产值59828万元,增长1.9%。

  第三产业

  2013年巧家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9838万元,比上年增长13.9%。按销售地区分,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实现68099万元,增长12.8%;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1739万元,增长15.7%。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93496万元,增长14.3%;餐饮业零售额实现16062万元,增长12.9%;住宿业零售额实现280万元,下降31.9%。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其他各种经济零售额实现104573万元,增长13.9%。

  社会编辑教育

  巧家县2014年有小学248所,初级中学20所,高级中学2所,职业中学1所。2013年,巧家县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8214人,比上年增长9.5%,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268人,下降59.6%,小学在校学生55541人,下降3.4%,小学入学率99.34%,初中毛入学率104.61%。[4-5]

  卫生

  2013年,年末巧家县共有卫生机构215个,巧家县卫生机构床位数1481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58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18人。

  广播电视

  2013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89.4%,电视人口覆盖率97.79%。年末巧家县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7313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人数25662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7651人。

  交通编辑截至2013年,巧家县2548公里通车里程中,属二级公路135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5.3%,四级以下公路2413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4.7%。

  旅游编辑巧家县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山;有白鹤滩巨型电站建成后的高峡平湖景观;也有金沙江漂流、金沙江大峡谷、仙人洞、赖石山大草原和大白路梁子万亩野生杜鹃花、牛栏江大峡谷和小河的苗族“花山节”及彝族“火把节”、黑颈鹤栖息的马树生态湿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