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网 > 湖北政府网 > 孝感政府网 > 应城政府网

应城市政府网

  • 中  文  名: 应城市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yingchengnet.com
  • 地        址: 城中街道 广场大道特8号
  • 服务热线: 暂无
  •             

应城市政府网简介

  应城,又称蒲城,湖北省孝感市下辖县级市,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为古蒲骚之地,以“因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而得名。自南北朝时期宋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始置县。应城市位于江汉平原中部,处湖北省中部偏东,国土面积1168.3平方公里,人口71万,现辖16个镇、办事处、场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扩建30平方公里城南新区。应城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县市之一,于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近年来,应城市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市”,蝉联四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并被授予“长安杯”,并连续六届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跻身“全国中部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目前,应城市正在建设“三大板块”(东部循环经济区、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区和西部旅游经济区)、实现“三大目标”(全省经济强市、全国文明城市和现代宜居城市)。行政区划编辑应城市现辖5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1个良种场,417个村,324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5.99万户,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69万,汉族占99%以上,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595人。国土面积1105平方公里,耕地57.2万亩。地理地域编辑位置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地处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过渡地带,江汉平原北部,东以漳水和涢水与云梦为界,东北与安陆毗邻,西与天门、京山两市接壤,南与汉川市为邻,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45公里,跨东经113°19′至113°45′,北纬30°43′至31°08′,中心城区东距武汉88公里。南及江汉汉宜公路穿境而过,2010年5月经过境内的武荆高速公路东西贯通全境,汉丹、长荆铁路横贯东西,处在武汉、襄阳、荆州、宜昌大三角经济区的中心,水陆交通便利。

  地形

  境内地形为丘陵、岗地、平原与河湖相间,海拔高程25—110米,其中大部分海拔高程为41—8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5.8℃。北部和中部属大洪山余脉,丘陵、低岗约占70%,南部属江汉平原。山脉依山势走向有座庙山系、龙山山系、何家脑山系、八百湖山系、牛脊岭山系、曾家湾山系,坡度一般小于10度,起伏平缓。海拔高程在41——80米之间。最高点为何家脑主峰白沙口,海拔高程111.6米。河流东有涢水、漳水,中有大富水,南有汉北河。湖泊主要有东西汊湖、龙赛湖、老灌湖、大湖等。

  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5.8℃。

  资源分布编辑总况

  应城物华天宝,资源富集,素有“膏都盐海”之称,是一座新兴的工矿城市。石膏、岩盐、温泉并称“应城三宝”,名扬四海。石膏储量达13亿吨,已有400多年的开采历史。纤维石膏储量、品位居全国之冠,一级品纤维石膏占全国储量的82%以上,被誉为“亚洲纤维石膏王国”,岩盐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岩盐储量280亿吨,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汤池温泉为全省五大高温温泉之一,地热能储量大、水温高、水质好,常年水温70℃以上,且富含钙、镁、钾等20多种矿物质,适于发展旅游、医疗、科研和特种养殖业,是旅游度假、休闲疗养胜地。应城境内地势平坦,河湖密布,物产丰饶,亦有“鱼米之乡”美誉。应城是全国优质米生产基地、商品粮大县(市),也是国家重点农业综合开发区之一。

  土地资源

  应城市土地总面积164.3万亩。其中,耕地57.81万亩。耕地中水田45.0万亩,旱地12.81万亩;园地0.23万亩;林地5.8万亩,城镇农村居民及工矿用地15.58万;交通用地15.9万亩;水域面积54.54万亩,未利用土地(田坎等)8.94万亩;其它用地19.81万亩。应城市土地资源结构为:耕地——水域——城镇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林地。以耕地、水域为主要土地类型,占总面积的68.39%,基本构成了“一山三水五分田,一分土地是家园”的格局。依地貌形态分为低岗粮油林牧区、漳府县河平原棉粮区、滨湖粮林渔区三个综合农业区。

  矿产资源

  境内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石膏、岩盐、芒硝、锶、石英、高岭土等,以石膏、岩盐的储量最为丰富。石膏储量5.1亿吨,其中二水硫酸钙含量大于95%的一级品纤维石膏,洁白晶莹,质地优良,约占总储量的82.24%,占全国优质纤维石膏储量的82%以上,居亚洲之首,其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四。岩盐矿床分布约140平方公里,储量280亿吨,其氯化纳含量一般为63.4%—88.5%,最高达95%,且埋藏浅,易于开采。境内建有真空制盐厂7家,年产原盐100万吨以上;以盐为原料发展纯碱、氯碱、硫酸、合成氨、氯化铵和日用化工原料等数十种新产品。现已成为全国主要的盐化工基地之一。

  水利资源

  境内河港纵横,西北水库密布,南部湖泊毗连,塘堰遍布应城市。主要有涢水、漳河、大富水和汉北河4条河流,境内长度114.7公里,控制来水面积384平方公里,过境客水量为31.12亿立方米。5公里长以上的港溪14条,境内长度201公里;境域东南原有大小湖泊21个,水面约28.5万亩,其中东西汊湖、龙赛湖、老观湖3个,面积6.45万亩。建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9座,小(二)型水库80座,总库容13752.5万立方米,承雨面积498.76平方公里。河网密度0.29公里/平方公里。正常年景年降水量为11.97亿立方米,地表径流总量3.83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分孔隙潜水及承压水、裂隙承压水2种,面积约809.7平方公里。天然净储水量每年2.065亿立方米,年补给量(可开采量)约600万立方米。汤池温泉,属断层裂隙交汇带之承压地下热水,地热异常区约0.5平方公里。日计采储量为1.03万吨。径流量约300万立方米。最高水温69.3℃。水化学为硫酸钙型。现有人工钻井11眼,日提水6000余吨。

  物产资源

  农作物: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豆类、花生、芝麻、玉米、高梁、薯类等。动物资源:野兽有黄鼬、野兔、水獭、刺猬、狗獾等;野禽有雁、燕、凫(野鸭)、雉(野鸡)、斑鸠、鸲鹆(八哥)等20余种;家畜家禽主要有猪、黄牛、水牛、马、骡、驴、山羊、狗、猫、兔、鸡、鸭、鹅、鹌鹑、鸽等植物资源:树木约100种,分用材林与经济林两类。用材林树种有马尾松、杉、枫杨、旱柳、意杨、池杉、水杉、白杨、法桐、湿地松等;经济林树种有梨树、油橄榄、柑桔、苹果、桃树等。花卉有6类、140多个品种;药用植物主要有桅子、菊花、射干、桔梗、芡实、半夏、女贞子、首乌、金银花等60余种。其它植物有藜蒿、荠菜(地米菜)、马齿苋等等。水产资源:鱼类共有47种,其中鲤科29种,占61.7%。主要有鲤、鲫、鲢、鳙、青、草、鳊、鲇、鲂、鳜、乌鳢(黑鱼)等经济鱼类。以及白鳝、黄鳝、鳖、龟、虾、蟹、田螺、蚌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物。另有水生植物如莲藕、菱角、荸荠、芡实、茭白、芦苇、水浮莲等。土特产品:白湖莲藕、人和荸荠、三合射干、松花皮蛋、黄滩酱油、白玉面条、三结豆皮、应城膏枕、玉兰石膏、三宝薄脆、汤池甲鱼、东西汊湖毛蟹等。

  人口编辑截止2012年底,应城市已婚育龄妇女143558人,增长0.6%;期末节育率90.5%,期末计生率97.2%。年末户籍总人口66.65万人,当年出生人口6600人,死亡人口385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1‰。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100。

  经济编辑综合

  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初步核算,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52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0.8%(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89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3.98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8.65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比重为19.3:56.6:24.1,与上年相比,一产业下降1.3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1.2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0.1个百分点。实现内联引资88.25亿元,增长19.1%;引进外资3720万美元,增长15.5%。实施建设项目49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45个,新开工项目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154个,增长123.2%。在建项目中,过亿元建设项目42个,比上年增长40%。

  农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7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0%(下同),其中农业产值29.50亿元,增长1.6%;林业产值0.62亿元,下降10.1%;牧业产值27.29亿元,增长2.9%;渔业产值15.03亿元,增长12.7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4万元,增长1.4%。年末常用耕地面积57.31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45.23万亩。全年粮食产量36.2万吨,增长2.5%;棉花产量0.43万吨,下降18.9%;油料产量3.37万吨,增长13.1%;蔬菜产量54.86万吨,水果产量1.82万吨,分别下降0.9%和增长15.2%。人工造林面积4.08万亩,育苗面积0.34万亩,成林抚育面积3.07万亩。茶叶产量486吨,增长11.5%。牲猪存栏47.86万头,出栏48.13万头,分别增长5.4%和2.4%;大牲畜存栏3.53万头,减少9.9%;家禽出笼1976.4万只,增长3.3%;畜禽肉产量7.61万吨,禽蛋产量11.35万吨,分别增长8.1%和9.0%。淡水养殖面积19.36万亩,增长4.1%。水产品产量6.68万吨,增长3.7%,其中淡水养殖产量6.12万吨,增长4.8%。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39吨,与上年持平;农用化肥施用量12.38万吨,下降2.8%;农药使用量529吨,下降0.2%;农用柴油使用量10001吨,增长12.5%。

  工业

  工业经济持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3家,比上年新增1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7%;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79.5亿元,增长19.7%,其中驻应中省属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3.8亿元,下降18.4%;市直工业实现总产值46.5亿元,增长16.3%;办事处和镇办工业实现总产值386.31亿元,增长25.4%;开发区工业实现总产值22.8亿元,下降5.1%,办事处工业、镇办工业和开发区工业依然是支撑和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力消耗22.45亿千瓦时,下降6.7%,万元GDP能耗降低率超过5%。

  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额过百万元以上企业达到15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3.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50.4%。

  工矿企业安全事故死亡0人,财产损失额0元。质量兴市,成果突出。2013年全市“湖北名牌产品”新增4个,复评1个;制定了《2013年质量振兴工作计划》,发放质量兴企绩效评价指南110份;全面履职、惠企惠民,免费为市民检修家用血压计62台,免费检定市场公平秤196台,全年共完成检定业务3490台(件),检定合格率达98%,强检覆盖率100%;推广服务标准化和农业标准化,4家被纳入湖北省首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应城糯米”成为应城市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完成企业标准制订、修订21个,标准备案58个,标准注册登记、年审82家,采用国家标准2家;计量合格确认1家;新办理、换证、年检、变更组织机构代码1659家;新增商品条码系统成员6家,办理商品条码续展注册13家。狠抓重点产品执法打假和区域整治,共办理各类行政执法案件26起,为企业(用户、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2万元,立案查处近百万元的假冒伪劣产品,捣毁制假窝点1个;强化特种设备、食品质量和产品质量监管,对111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231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在用特种设备3389台(套)进行重点巡查监管;督促企业自查备案196家,企业自查备案率100%;发现一般安全隐患28起,整改28起,整改率100%。

  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3.25亿元,增长32%。50个重大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4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7%。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43.35亿元,增长35.7%。农村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6.49亿元,农村私人完成投资6.9亿元,分别增长14.2%和6.2%,房地产开发项目完成投资6.5亿元,下降85.7%。建筑市场秩序好转。严格市场准入,企业登记备案率100%,工程施工合同备案率100%,新建工程报建率100%,施工图审查合格率100%,新建项目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节能达标率100%,推广应用绿色建筑项目1个(矿山公园博物馆)。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工程监管率100%,查处整改率100%,验收竣工项目合格率100%,竣工备案率90%,质量水平整体提升,创省“楚天杯”优质工程1项、孝感市优质工程2项。

  交通、邮政

  交通建设投资快速增长,运输能力大幅提升。完成交通投资1.65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实施了八汤线西十村至联丰村段改造工程、雷(湾)潘(集)线改造工程,危桥改造6座,包括雷新线三台湖二桥、应云线新颜桥、杨田线岗上桥、短港桥、雷潘线吴河桥、长江埠花子桥;完成八汤线路“刷黑”工程19公里、云长线汉宜线路肩硬化工程全长12公里、大西线王井至盐矿立交桥段改造、长江赛孚工业园两条连接线道路及桥梁建设工程、中节能应城光伏太阳能项目道路工程、同村公路建设计划60公里、汉宜线14.3公里大修工程。进一步提高运输服务质量,新开通7路公交并投入10台运营,延伸3路公交;更新客车6台,新增货车184台,营运客车、危险品货车的车辆等级评定率达到100%。完成客运量143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6913万人公里;货运量695万吨,货运周转量58830.14万吨公里;完成装卸量876万吨。邮政服务业快速发展。完成业务总收入4400万元,邮政储蓄余额突破24亿元;代理储蓄业务收入3000万元,增长18.7%;代理保险业务保费188万元,实现函件收入220万元。分销业务收入110万元,增长10%,邮政代办点覆盖率达90%以上。

  通信、电力

  通信行业实现稳步升级。完成经营收入5131万元,累计新增移动用户26656户,网上用户达到48412户,新增宽带用户7663户,网上用户达到40370户,新增固话321户,网上用户达到64634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0.64万,新增宽带端口8364线,部分新建小区实现光纤到户全覆盖,成功改造老城区宽带网络,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宽带目标;新建2处3G基站,实现3G网络覆盖全市各乡镇、行政村。电网基础建设全面推进。加快推进35千伏田店、汤池输变电工程建设;做好220千伏长江、35千伏义和输变电工程各项前期工作。累计完成售电量9.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3%;累计实现售电均价585.55元/千千瓦时,同比下降4.69元/千千瓦时;累计完成线损率3.9%,同比下降1.74个百分点;实现内部概念利润1.14亿元,同比增长39.78%;电费回收率100%。

  商业、旅游、外贸

  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49亿元,增长13.4%,其中批发业完成17.96亿元,零售业完成67.79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完成10.75亿元,分别增长7.4%、15.6%和10.5%,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旅游业蓬勃发展。新增旅游接待饭店5家、星级农家乐13家。累计接待游客18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2.2%和20.7%。旅游宣传形式多样,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应城国家矿山公园项目完成主体工程,进入装修招标阶段;八汤线旅游公路改造,形成一线串珠的旅游格局;汤池温泉运动拓展中心顺利建成,规模宾馆相继开业,农家乐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白杨美食一条街完成美化工作。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完成各类产(商)品出口创汇7706.3万美元,增长25.2%。

  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完成财政总收入17.29亿元,增长26.9%;完成税收收入12.82亿元,增长27.9%;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00亿元,增长26.2%,各项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到62.7%。信贷总量保持合理适度增长。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6.07亿元,增长18.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73亿元,增长18.4%;发放各项贷款77.97亿元,增长14.6%。保险机构完成各类保费收入8419.9万元,降低15.8%;其中财产险完成4239万元,增长20.6%;人寿险完成4180.9万元,降低61.9%。支付各类赔款3933.5万元,赔付率46.7%。

  社会编辑城镇建设、公用服务、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科学谋划促发展。城区基础设施计划项目共6个类别17个项目,总投资1.76亿元,长荆公园绿地景观、城南大道向西延伸、城区道路连通、市自来水厂改造、光辉垃圾预处理场等工程开工建设;盐化大道、短港引水暨二水厂建设完工。投入资金1亿多元,富水河膏矿大桥、天木公路改造、汉宜线14.3公里大修、大西线王井至蒲阳立交桥改造等工程竣工。争取上级专项补助资金3754万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10个、1200套。市卫生监督大楼、四里棚卫生院交付使用,市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楼开工建设。城中7个、长江埠5个老城区改造项目全面启动。市政公用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维护道路面积340万平方米、排水管道172千米,建成绿化区面积830.04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16.04公顷;全年处理污水1123万吨,处理垃圾97360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投入200万元建成南水北调应急工程,增强应城供水方法和途径。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安排减排项目16个,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消减6020吨、535吨、814.8吨、419.8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污染物投诉处理率达100%,全年境内无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发生;严格项目审批,优化发展环境,督促59个建设项目进行审批,制止了大富水上游的污染型项目4个。强化现场环境监察,出动235人次现场检查企业81家,检查污染防治设施70台(套),例行检查率达100%;执法立案6起;完成全市环境质量监测及多项监测服务,形成监测数据近6400余个。

  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通信网络实现全面覆盖,水电气供应十分充沛。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现已开工建设,2014年将贯通应城南北全境,设三个高速连接出口。汉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省道汉宜公路纵贯应城,中心城区距武汉53公里,经过沪蓉高速公路到达武汉市区仅需30分钟,40分钟可直达武汉天河机场。长荆铁路横穿应城全境,现建有客运站和货运站各一个。内河航运与汉江、长江连通,市区建有百万吨级水运码头,1500吨级船舶可直达长江。

  科技、教育

  科技项目立项数创历史新高。全市共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8项,为企业争取科技创新创业无偿资金1830万元,实现我市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零”的突破,专利申请65项,科技论文38篇,地级以上奖励科技成果2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8个、组织重大科技成果登记10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亿多元、组织16家企业与科研院所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严格落实捆绑责任制,形成“控辍保学”合力,全市小学、初中、高中到校率分别为100%、98.4%和99.9%;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5.1%;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0和1.6%。投资5601万元进行学校项目建设,涉及学校54所,建设面积70703平方米;结合“薄弱学校改造”,共投入1003.4万元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900万元完成10所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项目,建设面积13000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完成20所村级学校改造项目,建设面积22000平方米;投入6万元新配课桌凳及体育器材,投资5万余元建成6个专家工作室。教师结构进一步完善,省统一新招录110名教师,市公开招考20人;“关爱工程”继续实施,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中职基础能力建设加强。

  文体、广电

  文化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公共文化建设加大投入,矿山公园开工建设;文体公园、农家书屋、新农村全民健身、“文化惠民”等一批文化项目扎实推进,为部分农家书屋补充图书2000余册,自建24处农民健身工程,健身路径器材布置点14处,免费送戏下乡演出30余场。文体活动精彩纷呈,被命名为湖北省全民健身“篮球之乡”,列入省“881项目”资助名单;市实验小学被授予“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体操)学校”称号,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被授予“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称号。文艺创作再出精品,《蒲阳花》出版发行4期,《大洞商》举行首发式。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组织参与各类集中行动16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210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285个次,受理市长信箱等各类举报11件,依法收缴非法音像制品、书报刊和盗版教辅资料3000余盘(册)和违规网吧电脑设备22台,立案调查52件、办结案件50件、责令整改33家次、停业整顿2家次、取缔关闭违法经营场所3家。成功申报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其中“黄滩酱油”入围国家非遗申报项目。广播电影电视布局优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应城新闻》组稿468组共4852条,其中省台用稿235条,孝感台用稿486条;市委、市政府重大活动及时采报率100%,开设栏目13个,摄制专题片12部,现场直播和实况16场;广播电视作品再创佳绩,共获28个奖项。数字电视受众不断增加,城乡用户达到10万户,办理副机8000余台。乡镇广电中心管理规范有序,投入150万元搭建乡镇数字电视管理平台,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方便;全市中小学生爱教电影实现安全优质,农村放映公益电影4620场,主旋律电影2部,全市党员干部观影人次达5000多人;重点整治非法“卫星锅”,共出动执法车辆120余次,人员近400人次,联合工商部门查处非法销售、安装“卫星锅”商铺12家,收缴非法“卫星锅”82台(套)。

  卫生

  公共卫生均等化有效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参合新农合46.23万人,参合率99.86%,人均筹资标准340元左右,筹资总额15718元。新农合保障政策进一步完善,重大疾病保障病种增加到22种,20类门诊重症补偿政策进一步规范,门诊统筹全面推行总额预付。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12个市、镇医疗基础设施项目,完成社区卫生员培训150人次,乡镇卫生业务培训695人次。全面落实10类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每人每年30元。血防工作稳步推行,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全部降至1%以下,免费救治晚血病人76人。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完成4000名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继续实施妇幼保健“五免一补”健康工程,孕产妇建卡3171人,建卡率97.44%,孕产妇系统管理3101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86%。全面提升市中医医院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国医堂”建设率达100%;大力推进无偿献血工作,无偿献血率为100%。

  民政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新增就业706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654人,帮扶“4050”人员再就业1586人,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586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低于指标线水平。办理参保登记203377人,综合参保率达98.68%;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7457人,参加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分别达到44340人、149197人、33997人、20004人;完成社会保险费征缴31371.56万元,累计发放离退休养老金24495万元。新录用公务员47名,组织职业技能鉴定1833人、再就业培训1203人、就业前培训1328人、创业培训216人。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85件,调解218件,裁决66件,结案率达99%。民政福利保障继续加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260元和110元,发放城乡低保资金4024万元、五保老人供养补助657万元、孤儿生活费103.44万元,基本解决了特殊群体的生活保障;发放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299万元、临时生活救助金14.91万元,发放各类救灾资金376万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983人次。落实安置政策,安置退伍军人58名,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5600元和5900元。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销售福利彩票2522万元,城乡福利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殡葬管理进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火化率保持在100%,杜绝了土葬和“二次葬”。依法办理婚姻登记6701对,登记合格率和档案完好率达100%。2012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52元,净增2216元,增长14.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216元,净增1149元,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平纯收入9523元,净增1196元,增长14.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25元,净增1072元,增长27.1%。

  劳动保障、民政福利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成果丰硕,实现213人创业带动1112人就业,城镇新增就业733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72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27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47人;组织企业在岗培训309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199人,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培训326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保持4.3%的低水平。社保扩面成绩突出,全市参加基础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53216人、151516人、44849人、34510人、28062人,完成社会保险费征缴34504万元,征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85.61万元,支付各类社会保险待遇36194万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稳步推进,已完成180个事业单位的首轮聘用工作,共聘用人员8724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308人,高技能人才402人,技校招生77人。大规模组织招聘活动,提供8000余个岗位及10余次重点企业专场招聘会,提供保洁员公益性岗位100多个。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42件,结案42件,结案率100%;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调标,16541名退休职工,月人均增加待遇170元。民政福利保障稳步提高。城市低保月标准提高到360元,农村低保年标准提高到2200元,城乡低保对象达到14700多户、共27600多人;发放低保资金4800余万元、为3800多名五保对象发放1100多万元、为127名孤儿发放生活费120多万元。发放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745万元;投资30多万元建立了流浪乞讨人员安置点,发放救助款物近20万元,救助2000余人。落实安置政策,为362名退役士兵落实自主就业补助500多万元,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分别再提高到每人每年9000元和9500元。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销售福利彩票3865万元,拿出18万元资助了60多名贫困大学新生。依法办理婚姻登记8302对,登记合格率100%。社会福利中心工程顺利竣工,天鹅、田店、汤池农村福利院圆满完成,市公墓扩建工程顺利实施。

  计划生育、人民生活

  全市已婚育龄妇女140565人,增长2.1%;期末节育率89.14%,期末计生率95.44%。年末户籍总人口66.63万人,当年出生人口6429人,死亡人口406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3‰。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100。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2元,净增2110元,增长11.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468元,净增1252元,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平纯收入10833元,净增1310元,增长13.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58元,净增696元,增长14.0%。

  旅游编辑文峰塔

  文峰塔亦名凌云塔、文笔峰,俗称文峰楼,位于应城市区南3公里,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塔高34米,砖石结构,六面七层,每层以螺旋式石阶相连接,游人可循阶而上,每层均有休息平台和青石为栏的半圆拱门,塔顶有铸铜铸造的宝葫芦壮顶,塔西南向辟一门,门楣镌"青云直上"四字,塔基石砌,顶层正面有青石书刻“凌云塔”,正北向有扇形青石书刻“奎光”二字。文峰塔明、清多次毁于兵祸,至清同治十年(1871年)又重修建,保存至今。1986年3月应城市人民政府批文公布“文峰塔”为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元月在此建立“文峰公园”。

  应城人民公园

  应城人民公园位于老城区东南隅的东门内。民国公园雪景19年(1930年)动工兴建,次年竣工。始称“蒲阳花苑”,后更名为应城公园(亦称蒲阳胜地)。建国后,定名为应城人民公园。占地面积220亩,其中水面50亩。园中有六面重檐琉璃碧瓦的水阁凉亭一座,矗立水中,以3座跨桥连接3个小岛,为全园主体建筑。仿照清代园林格局,建有“龙池”、“锦苑”和“聚翠园”等景点。环绕龙池四周,辟有走道,沿走道北行向东,可登临古城墙,眺望城东新区风貌;锦苑和聚翠园中,分别栽培有已170余年历史的稀有铁树4棵和百年牡丹3株。

  汤池温泉

  汤池温泉亦名玉女温泉。位于市西汤池镇。相传昔有玉女乘车入泉,故名。唐代诗人李白曾有“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阴阳结炎炭,造化开灵泉”的题咏。温泉分为三池,势如鼎足。水从泉下冒出,喷涌翻滚,昼夜不息。水温为摄氏60余度,含20多种矿物质,对神经官能症、风湿性肌肉炎、各种不同类型的关节炎和皮肤病均有很好的疗效。

  周恩来总理纪念馆

  周恩来总理纪念馆位于应城市城中开发区陈塔村,始建于1958年。1958年11月26日,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陪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到应城视察访问红旗人民公社。当时省、地、县领导及几千名公社社员在红旗公社“群跃楼”前欢迎和接待了周恩来总理及朝鲜贵宾。1979年,红旗公社干部、群众为缅怀周恩来总理,在“群跃楼”建立“周总理纪念馆”,同年10月,又在纪念馆大院中矗立起一座高6米多的周总理塑像,“群跃楼”为一栋五开间二层砖木结构楼房,面积400平方米。全馆分2个陈列室,陈列着周总理、金日成首相昔日视察的照片资料、图片120幅和家具34件,供人们瞻仰。1986年3月,应城市人民政府批文公布“周总理纪念馆”为应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

  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即原“汤池合作人员训练班”旧址,位于汤池镇。为纪念“汤池训练班”的历史功绩,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84年建立。同年10月31日,国家主席李先念为纪念馆书写了“汤池是发动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战争的战略支撑点之一,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的题词。全馆占地面积25.5亩,其中建筑面积6241平方米,由陈列室、烈士祠、陶铸旧居、李范一旧居等建筑组成。陈列室为原“训练班”的办公室,陈列室后为新建的烈士祠。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骚故城遗址

  蒲骚故城遗址一名蒲骚垒,又名蒲骚台。即《左传》“郧人军于蒲骚”之地。据《光绪应城志》记载:在县西北三十里崎山团古城畈,居民常于耕作时,抬得败瓦零砖、残戈断戟、古色斑驳。文物普查时,在田店古崎山团发现寨子湾和赵家湾两处春秋时期的遗址,面积约6.8万平方米。出土文物有鬲足、鬲口沿、豆柄等残陶器多件,红、灰陶各半、积物面积为2万平方米。又从田店镇沿大富水西下三里许找到古蒲骚城池——沈家湖遗址。

  门板湾遗址

  门板湾遗址位于应城市区西南2.5公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大型古人类聚落遗址,遗址规模约110万平方米。在遗址的中部,有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址一座,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在对城址西垣的发展过程中,清理出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型房屋建筑,建筑面积115.5平方米,内分四室,外有走廊,门窗结构、火塘保存较好,墙壁最高处2.2米,周围有围墙构成大型院落。均由土坯夯筑砌成。门板湾遗址的城墙与城濠以及大型房屋建筑皆保存较好,为迄今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之罕见,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象征之一,是中国南方水稻农业聚落的典型遗存,也是江汉地区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突出表现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鼎盛时期,人地关际,文化发展,社会分化等方面的特征,在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演进,文明的起源,文化交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特别是房屋建筑的发现,为迄今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之最,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门板湾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孝感地区唯一的一处“国保”级的古文化遗址。

  陶家湖遗址

  陶家湖遗址位于应城市区西约18公里的四龙河中游,遗址总面积67万平方米。整个城址为土筑城垣,城垣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南部有大面积台地,在此地面发现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亦即原发现的“四龙河遗址”所在地。湖北省考古专家对陶家湖古城遗址的调查,认定为屈家岭文化时期。关于陶家湖古城遗址,《光绪应城市县志》有记载:“古城在县西南汤池团,陶家湖城址尚存,故老犹能指其处,但城名无考,不知何代置。”

  交通编辑湖北省九省通衢,得“中”而独厚,应城作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1+8”城市圈的核心组团城市,随着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现已与武汉融为一体,成为加工制造业占领中西部地区市场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沿海产业转移和武汉企业外迁的理想之地。应城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现已形成公路、铁路、水路、空运并举的交通网络。汉宜公路横贯东西,烟应公路连接南北,中心城区距离武汉90公里,距107国道40公里。316国道20公里。1小时可达武汉天河机场,经武荆高速公路至武汉仅需30分钟车程。汉渝铁路,长荆铁路穿境而过。汉北河,大富水河老县河,漳河和泗水等河流穿境而过,水域面积达118平方公里,内河航运与汉江,长江连通,建有百万吨级水运码头1座,1500吨船舶可直达长江。

  本地特产编辑长江三扒

  应城长江埠地处水陆交通要冲,物阜民丰,商贾云集,历代名厨辈出,有“食在长江埠”的美誉。“长江三扒”即扒肉、扒鸡、扒鸭,是长江埠三道传统名菜,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相传,清朝光绪年间,长江埠有一家陈万顺餐馆,共有兄弟四人,后由排行老四的陈发松一人经营,人们便习惯称为“四房馆”,在当地颇有名气。陈的长子陈子庭12岁从师于堂兄其蔡、其芬,刻苦学艺,对菜肴的“滚、烂、淡”细心摸索,火候掌握恰到好处,烹调技艺日益深湛,尤对地方传统菜颇有研究。他16岁独立经营“四房馆”,开始对传统菜品从选料、烧制、火候、佐料上加以改进,特别擅长“三扒”的烹制,他制作的扒肉、扒鸡、扒鸭醇香悠远,色泽鲜亮,质佳味美,轰动一时,成为烹制“长江三扒”的名家和传人。

  沙子馍

  应城市长江埠地方小吃,后流传至湖南、江西一带。找若干卵石洗净置油锅内翻炒若干遍备用,卵石视锅的大小而定,装入锅内约一满锅的六七分。将剁碎的猪油脂拌上椒盐、辣椒粉、葱花作为馅料;把发酵好的面团包上馅料做成饼状,待锅内卵石七八分热时,铲起一半石子,将做好的饼放在石子上,再另一半卵石覆盖饼上;等到香味溢出时铲起,轻轻敲掉卵石即可食之。

  水汽包子

  应城市地方特色小吃,包子呈圆饼形,放入平底锅中加以蒸煎。下锅后放一层清水,辅以植物油,加盖用武火炕至八成熟,将包子逐个翻面,继之以文火直至出锅。包子馅有白菜、韭菜、白萝卜、粉丝、牛肉等口味,依据个人喜欢不同可以选择,包子两面松脆中间酥软。

  应城豆皮

  应城豆皮是湖北省应城著名的传统小吃。当年曾受到毛泽东好评。应城豆皮加工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因豆皮质白、耐煮、口感好,被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应城传统特色食品——三结豆皮,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制成有白豆皮、绿豆皮、黄豆皮等三个系列六个品种,其中精制绿豆豆皮、精制生姜豆皮、精制大米豆皮、精制韭菜豆皮已在哈尔滨、乌鲁木齐、上海、郑州、香港、武汉等地有很大的需求量。仅武汉市的红钢城年销量就达20万公斤。

  无铅松花皮蛋

  应城无铅松花皮蛋个大质优,蛋白部分为半透明体,呈现茶褐色,光滑晶亮,有明显的松花纹理,蛋黄部分稀酥软嫩,凝而不固。1985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良产品,在1992年第二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被指定为专供食品。

  早在公元1660年,应城就开始生产皮蛋,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代,应城松花皮蛋被列为朝廷贡品,民间誉其为“蒲阳佳品”。松花皮蛋因其外表呈现松针花纹,风味奇特而得名。

  白湖莲藕

  主产于郎君、长江埠地区的“白湖莲藕”,又名双白莲,具有生长期短、成藕时间早、产量高、味道鲜的特点。白湖莲藕表皮光洁、节粗身长、皮薄鲜嫩、白里透黄,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据化验分析,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份。白湖莲藕现有种植面积12000亩,年产莲藕2500万公斤。

  玉兰膏粉

  素有“膏都盐海”之称的应城膏藏丰富,膏质细腻,膏粉生产迄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1978年,应城石膏制粉厂首先开发研制模型石膏粉,在“模型石膏粉”的基础上,通过冶金部建材研究所专家的指导和协助,成功研制出用于高层建筑的粉刷石膏粉。1983年3月,应城石膏制粉厂将其生产的膏粉系列产品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为“玉兰牌”石膏粉。

  熊猫牌精制盐

  应城是鄂盐的主产地,而“熊猫牌”精制盐则是鄂盐中的精品。其特点是色泽洁白,品质纯正,无黑点,无异物,颗粒均匀,干燥卫生。主要成份氯化钠含量在99%以上,其它微量元素达到GB5461—92国家标准,广泛用于工业、食品业和畜牧、医疗、卫生等行业。

  “熊猫牌”精制盐是加碘精制食用盐、工业用盐、畜牧用盐和铁锌强化营养盐系列产品的主要原料。加碘精制食用盐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添加碘酸钾精制而成,是丛书生活的必需品,在碘缺乏地区,又是预防甲状腺肿大的良药;铁锌强化营养盐不仅是理想的调味品,而且是防病治病的医疗保健品,对促进少儿智力发育和免疫功能的提高功效明显,对防治缺铁性贫血病和锌缺乏症效果显著。

  黄滩酱油

  1958年11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访问应城红旗人民公社时,周恩来总理把黄滩酱油作为礼物馈赠给金日成首相。黄滩酱油是湖北著名特产之一,在清乾隆年间,就被钦定为朝廷贡品。

  黄滩酱油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清乾隆年间,应城黄滩镇有个赶脚的庄稼汉杨盛,养有一匹枣红马。杨盛靠马吃饭,周全照料该马。天长日久,马通人性。有一年发大水,黄滩河堤溃口。枣红马驮主人穿过激流脱险后,精疲力尽,被漩涡卷走。义马救主的事传开后,乡亲们就把黄滩这段河取名“义马河”。杨盛自马死后,改做酱园生意。恰遇乾隆皇帝游江南过湖广,应城知县命杨盛酿制上等酱油进贡,吓得杨盛寝食不安。一日夜里,恍惚间只见枣红马进来,开口道:“主人莫愁,紫微星出来的时候,你去挑义马河的水做酱油,皇上一定满意“。杨盛睁眼,却是个梦。他按义马的嘱咐,在紫微星出来时,取义马河水酿制酱油,果然味道清甜奇鲜。用它做菜,色香味美,咸中带甜。乾隆尝毕大悦,称赞不已,即御点为贡品。从此,黄滩酱油名扬天下。

  膏雕工艺

  早在清末,应城有位姓郝的木雕艺人,对质地细腻、有晶莹冰洁之色泽应城纤维石膏爱不释手。他根据石膏“乃大寒之药,能清热解火”的性能,将石膏精磨,制成两头高、中间低的枕头及方形坐板,枕于头颈,坐于臀下,用以治疗老年高血压、结膜炎、坐板疮等疾病,以消除“内热目赤”、“心烦神昏”、“神经亢奋”,疗效甚佳。民国年间,他的徒弟郑彩如、万双明等,继承他的膏雕技艺,制作出晶莹冰洁的膏老庄都石膏枕,风行于市。

  改革开放以来,应城膏雕工艺又有很大发展。除生产各种工艺枕、座板外,还生产各种笔架、镇纸和黄鹤楼、宝塔等名胜模型,十二生肖、麒麟、熊猫、雄鹰、骏马、双龙戏珠以及南海观音、罗汉、寿星、嫦娥等膏雕工艺产品4大系列,200多个品种,且创作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膏都盐海迎佳宾》、《汤池的传说》等大型石膏浮雕壁画。1992年6月28日,中央电视台以《应城石膏雕刻闯出新路,为农运会制出工艺精品》为题,向海内外介绍应城膏雕艺人任柏林选洁白如玉的天然石膏,雕镂而成的玉器般的系列工艺品,对其艺术观赏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