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即心宿,从西方落下去。现代多误用于形容天气炎热。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不是绕太阳运行的火星),即心宿,并非“赤日炎炎似火烧”之火,而指天上的星星。天星中名叫火的有三颗,一个叫大火;一个叫鹑火,乃朱鸟七宿第三宿名叫柳的数颗星;还有一个叫火星,乃太阳系的行星,地球的近邻,西方称Mars。“大火星”就是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所以这句的真实含义,并不是说七月的酷暑炎热,而是与一种天文现象密切相关,即夏历(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意思。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三千年前,周成王下面有一个豳(bīn)国,在今陕西省彬县。豳国很早以前是周民族的农业文化发祥地。那时历法尚未完善,指导农事活动要靠观星。每年夏末,一颗名叫火的红星 天蝎座阿耳法星,蝎心 ,端端正正出现在正南方天空。凭着祖传观察经验,农夫知道夏天完了,秋天来了,一年中最忙的秋收时节到了。
匆匆又是数日,秋夕同一时刻,农夫又看南天,发现那颗大火较之数日前向西移下坠了。又过数日,西移下坠更甚。一个月后的同一时刻,再看南天,大火已移坠到西边地平线上,太低,翳于云雾,遮于山岳,看不见了。各位看官,这个过程就叫“七月流火”。仅此一解,不可有二。水向低头曰流。大火向西移坠也在流啊。火在这里独禀内涵,其义特殊,专指天蝎座阿耳法星,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为心宿二,绝非“赤日炎炎似火烧”之火。望文生义,会闹笑话。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豳风・七月》的开头两句。前句是引子,天气渐渐凉了。后句是落脚,该缝制寒衣了。
夏季高温夏季时节,骄阳似火,暑气炎炎,空气中仿佛流动这一团火。每每说到炎热,人们往往用上“七月流火”一词。于是,报刊杂志上一再出现诸如“七月流火,酷暑难耐”、“流火的七月,天气持续高温”等等句子。殊不知,七月流火并不表示天气酷热,而是说酷暑减退,天气转凉的意思。
“七月流火”之所以被大众所误用,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火”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一般意义上的火,而不知道诗中的“火”在古代是星名,指天蝎座中最亮的那颗阿耳法星。
二是历法的不同。现在普遍用的是阳历(公历),公历七月,正是酷暑难耐的时节,难怪人们会将“七月流火”与酷热联系在一起。要知道,古时候的人们用的是阴历(农历)。在农历里,一二三月表示春季,四五六月是夏季,七八九月是秋季,十到十二月是冬季,所以农历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九月,恰恰是由夏入秋,由热转凉的时节。
另外要说的是,三千年前用太阴历,那时七月即今八月。今若想观察,要到阳历九月才行。
中国话剧作品。于伶的代表作。剧本发表于1961年11月号《剧本》月刊,当时曾有12个省、市话剧院、团同时排演。
《七月流火》以孤岛时期坚持抗日救亡运动的妇女领袖茅丽瑛为原型,全剧共5幕9场,描写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主任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华素英在党的领导下,在已成为“孤岛”的上海租界内,组织妇女坚持抗日救亡运动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