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飑线天气是由许多雷暴单体排列成带状的狭窄云带,宽度约20至50公里,长度为几十至几百公里,维持时间可达4至18小时,飑线过境处风向急转,风速剧增,气压陡升,气温骤降,常伴有雷暴、暴雨、大风、冰雹和龙卷风等剧烈天气现象。
47年以来最强飑线横扫广西气象上所谓飑,是指突然发生的风向突变,风力突增的强风现象。而飑线是指风向和风力发生剧烈变动的天气变化带,沿着飑线可出现雷暴、暴雨、大风、冰雹和龙卷等剧烈的天气现象,它是一条雷暴或积雨云带。飑线的天气现象发生时,通常伴有雷暴、大风、冰雹等过程,能量大,破坏力强,并且预报难度大。
飑线是受起伏地形和热力分布不均而产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的综合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除与天气形势有密切关系外,地方性条件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常出现在雷雨云到来之前或冷锋之前,春、夏季节的积雨云里最易发生。潮湿不稳定气层能助长飑线的强烈发展。当它即将出现时,天气闷热,风向很乱或多偏南风。当强冷空气入侵时,地面冷锋前部的暖气团中,或低压槽附近,大气存在不稳定层结,此时最易形成飑线天气。飑线多发生在傍晚至夜间。
飑线从生成到消亡可分为三个阶段:(1)、初生阶段,一般经历3~5个小时,有6级左右大风,并伴有雷雨。(2)、全盛阶段,历时1~2小时,风向突然改变,风速骤增,常由8级猛增至12级以上,气压急剧上升,温度剧降,短时间会降低10°C以上。这阶段发生的狂风暴雨,破坏力很大。(3)、消散阶段,历时2小时左右,风力减小,雷雨强度降低,气压渐降,气温渐升,天气渐好。
强烈的飑线过程具有四个特点:
1、风力强。这次飑线过程于2009年6月3日21时左右在商丘境内发展到最强。商丘的宁陵、睢县、永城等地出
强飑线天气现8至10级、阵风达11级大风。永城风速出现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达29米/秒。
2、移速快。强飑线系统移速达50至60公里/小时,在灾情最重的商丘市持续时间达2小时19分钟。
3、范围广。此次飑线过程影响山西东南部、河南中北部、山东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受灾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
4、灾害重。灾害已造成22人死亡(商丘18人、开封2人、济源2人),仅商丘市受灾人口241.92万人,房屋倒塌4142间,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9.45亿元。
此次飑线天气过程的成因是由于东北地区存在高空冷涡,高空冷涡西南部的冷空气与近地面太阳晴空辐射增温的共同作用,在河南省北部、东部激发出飑线。飑线影响地区气象部门及时发布了雷电、大风预警信息。灾情发生后,中国气象局已派出工作组赴现场进一步调查灾害成因和影响。
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济源、郑州、开封、商丘等地先后出现了雷电、短时大风、局地冰雹和短时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其中,3日15时46分到23时,郑州、开封、商丘等地出现了强飑线天气。飑线长约140公里,并以每小时50~60公里的速度快速向东南方向移动。随后,飑线波及安徽北部以及山东菏泽地区。据统计,全省有40多个县市出现雷暴,19县市出现了17米/秒(7级)以上的短时偏北大风,其中商丘的永城市22时42分最大风速达29米/秒
飑线天气肆虐河南3市 (11级),为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商丘地区之所以受灾如此严重,是一种罕见的强“飑线”天气现象所致。所谓“飑线”是由许多雷暴单体排列而成的带状狭窄云带,其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外界的天气系统又格格不入,飑线过境处,风向急转、风速剧增、气压陡升、气温骤降,通常伴有雷电、暴雨、大风、冰雹等剧烈天气过程。“这种天气现象具有形成时间短、发展快、移动快的特点,预报难度比较大。”
这次飑线是高空冷涡与近地面太阳晴空辐射增温的共同作用,据气象台专家分析,本次飑线天气过程的成因是由于东北地区存在高空冷涡,高空冷涡西南部的冷空气与近地面太阳晴空辐射增温的共同作用,在河南省北部、东部激发出飑线。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乔林接受采访时介绍,这一次的天气过程与通常对流天气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有更强的发展,强度更高。它不是一个对流单体,而是多个对流单体成串地联在一起,成带状分布,形成了飑线。而成串的对流单体之间会有相互作用,多个雷暴单体下沉气流会在前部激发出来更强的对流单体,对流单体实际是平行方向移动,并且在前面不断有新的对流单体出现。也就是边移动边激发出新生的对流单体并且排成一排。
搜狐 http://news.sohu.com/20090605/n264351015.shtml 新浪 http://news.sina.com.cn/o/2009-06-06/080415744827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