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热浪又叫高温酷暑,是一个气象学术语。其标准主要依据高温对人体产生影响或危害的程度而制定。中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天气,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称为高温热浪。连续高温热浪会使人体不能适应而影响生理、心理,甚至引发疾病或死亡。
人们冒高温酷暑出行 在气象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者超过35℃作为高温的标准,“高温热浪”又叫高温酷暑,是一个气象学术语。高温热浪灾害受地理、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高温热浪的程度,可以用高温积温平均值来说明,也就是用日最高气温减去35℃。 由于高温持续时间较长,引起人、动物以及植物不能适应并且产生不利影响的一种气象灾害。
高温热浪的标准主要依据高温对人体产生影响或危害的程度而制定。世界各国和地区研究高温热浪所采取的方法不同,高温热浪的标准也有很大差异。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高温热浪标准。
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建议高温热浪的标准为:日最高气温高于32℃,且持续3天以上。
中国
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之为高温热浪(或称之为高温酷暑)。由于近年来高温热浪天气的频繁出现,高温带来的灾害日益严重。为此,中国气象部门针对高温天气的防御,特别制定了高温预警信号。
其他国家
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则定为:日最高气温高于25℃,且持续5天以上,其中至少有3天最高气温高于30℃。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气象部门依据综合考虑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的热指数(也称显温)发布高温警报。例如美国发布高温预警的标准是:当白天热指数连续两天有3小时超过40.5℃或者预计热指数在任一时间超过46.5℃,发布高温警报。德国科学家基于人体热量平衡模型,制定了人体体感温度指标。例如当人体生理等效温度(PET)超过41℃,热死亡率显著上升。因此以人体生理等效温度大于41℃为高温热浪预警标准。
由于人体对冷热的感觉不仅取决于气温,还与空气湿度、风速、太阳热辐射等有关。因此,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高温天气,也有其相应的特征。通常有干热型和闷热型两种类型。
干热型
气温极高、太阳辐射强而且空气湿度小的高温天气,被称为干热型高温。在夏季,中国北方地区如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经常出现。
闷热型
由于夏季水汽丰富,空气湿度大,在气温并不太高(相对而言)时,人们的感觉是闷热,就像在蒸笼中,此类天气被称之为闷热型高温。由于出现这种天气时人感觉像在桑拿浴室里蒸桑拿一样,所以又称“桑拿天”。在我国沿海及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等地经常出现。
连续高温酷暑会使人体不能适应而影响生理、心理健康,造成皮肤损伤,肌肉痉挛,呼吸困难,血压升高,还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甚至引发疾病或死亡。
高温使道路,如柏油马路、水泥马路的路面温度很快升高,汽车轮胎受热容易爆胎。气温高时,汽车散热慢,影响发电机正常工作,甚至可能引起自燃、自爆现象。高温酷暑使用水用电急剧上升,容易发生水电事故。高温还会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能逼熟早稻,使棉花落蕾落铃,导致农业减产。
2010年
高温热浪天气2010年7月以来,中国南北方广大地区出现极端高温天气。7月28日,内蒙古、甘肃、重庆、湖南等地出现37℃以上的高温,其中,内蒙古中部拐子湖和额济纳旗分别达到44.5℃、43.7℃。而在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包括美国、法国、沙特阿拉伯和印度等国家在入夏以来也先后遭遇高温热浪的袭击。印度西北部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高温天气,最高气温接近50℃,导致近300人被热死。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俄罗斯负责人阿里克谢称,2010年席卷俄罗斯乃至整个北半球的高温热浪天气,将会一直延续到2070年。
2013年
进入7月以来,中国的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高温区域覆盖19个省区市,面积达317.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约1/3的国土面积。全国42个市县纷纷刷新高温纪录,截至24日,长沙已连续25天高温,打破当地史上连续高温日最长纪录;杭州更是以40.4℃高温创下1951年以来当地气温最高纪录。7月28日,中央气象台连续第四天发布最高等级的“高温橙色预警”,北京、天津、重庆、上海等地出现高温酷暑天气,杭州、重庆气温再次突破40℃。
人在静止状态体温调节极限温度为31℃(相对湿度85%)、38℃(相对湿度50%)和40℃(相对湿度30%),也就是说超出极限温度,人体机能受损,将出现病症―中暑或一些并发症。但是不同人群耐高温的极限是不同的。上面给出的是一般人群的极限温度,而对于儿童、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来说,由于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或功能减退,或功能障碍等,都将使其耐热极限下降。所以在高温天气里,这些人群应特别注意防暑降温。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是产生中暑以及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人体在过高环境温度作用下,体温调节机制暂时发生障碍,而发生体内热蓄积,导致中暑。中暑按发病症状与程度,可分为:热虚脱,是中暑最轻度表现,也最常见;热辐射,是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导致下肢血管扩张,血液淤积,而发生昏倒;日射病是由于长时间暴晒,导致排汗功能障碍所致。 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在高温潮湿无风低气压的环境里,人体排汗受到抑制,体内蓄热量不断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血管处于紧张状态,闷热还可导致人体血管扩张,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发生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据对北京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调查发现,高温闷热天气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天气。
在高温热浪天气要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活动和行走,尤其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心脑血管、肝、肾等疾病的患者以及年老体弱者和儿童,应尽量减少在高温环境中的停留时间。
夏天要穿宽松、透气性能良好的衣服,同时携带必要的遮阳工具,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一旦感到不适就要及时休息。同时,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适当午睡一个半小时左右。 天气持续炎热,易造成情绪烦躁和身体上的不适,要注意调节心情并多补充水分。补充水分把握量少次多原则。
气温在36℃~38℃环境下,从事室外体力劳动的人,每日应补充水量10L~12L;从事室内工作的人,每日应补充水量2L~3L。补充水分宜量少次多,以免影响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