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哈关于成都的游记,说得最多的地方是锦里、武侯祠、宽窄巷子、还有就是文殊坊。这几个地方出了武侯祠有点历史外,其他几个也就是最近几年才修好的,有点小资的情调而已,个人认为不能完全代表成都。如果想体会一下真正的到成都风土人情,不如去这些既有历史,还不需买门票的地方(杜甫草堂需买门票)。
一、成都市人民公园:
原名少城公园,始建于 1911年。少城公园之由来,与旧成都的城池命名直接相关,成都城基原有大城和少城之分,早在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时,成都便有太城(亦称大城)和少城(亦称小城)了。少城基地系清代在成都大城西南处另建的小城,作为"八旗"营地,专供满洲和蒙古人居住,这就是后来的"满城",少城公园由于当时地处少城范围而得名。清宣统三年(1911年),驻防成都的将军玉昆,为解决因朝廷筹备立宪,废除旗米供给制度,使旗民生活日渐窘迫之困境,与四川省劝业道道台周善培于祠堂街兴建公园,开放少城(满城),唯许旗民于园内开业谋生,并收门票,任人游观。遂于祠堂街关帝庙后侧的水田、荒地、正蓝旗前厅、马厩、仓房、柴薪库以及将附近旗人居住的永顺、永清、永济三条胡同拆房迁户的空地,用半年时间栽花种树,修建迎禧楼、观稼楼、松韵楼、湖心亭等,面积50余亩。 从此,四川成都便有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公园,就全国来说,“少城公园”都是较早开办的公园之一,在四川就是最早开办的第一个公园。 由于公园占地在当时的少城,市民约定俗成称之为“少城公园”。
成都市人民公园正大门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浩劫亦未被损毁,后经1952、1982年新中国全面整修保留至今,每年公园的“成都市菊展、迎春花展”等展览都重点装饰正大门。由正门入公园、经金水桥、梧桐林荫道可直达:鹤鸣茶社、少城苑、辛亥保路纪念广场、人工湖等风景点。园内有梅园、海棠园、兰草园、盆景园、大型假山等景点。人工湖上可泛舟,临湖建有仿古茶楼,公园内的广场常有各种展览和演出,园内菊展、鹤鸣老茶社久负盛名。
民国2年(1913年),尹仲锡(字昌龄)策划扩建。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前夕四川爱国志士发动的保路运动中的死难者,由张澜、颜楷等联名提议修造一座纪念碑。1913年至1914年,为了纪念保路运动中的死难烈士,民国川汉铁路总公司在园内修建“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彷照北京白云寺、山西凌云寺塔型,溶中外文化于一炉,于当年4月开工兴建。纪念碑全用砖石结构,呈方锥形,高31.86米,犹如一柄巨剑直指苍穹,庄严雄伟。碑座高约10米,有站台式的平台,台前凋嵌"中华民国二年川路总公司建"的汉白玉石版。碑体四方则用不同书体书写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每字约1米见方,皆出自名家之笔。灌县张夔阶(字学潮)的篆体,名山吴伯(字之瑛)的隶体,华阳颜楷的魏碑体,荣县赵熙的汉碑体。纪念碑经受了1933后迭溪大地震的考验和1941年日机的轰炸,未受损。
兰草园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鹤鸣茶园外的大茶壶
这里也是小朋友春游秋游的胜地。
二、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300亩。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
草堂大门匾额
红墙夹道
“少陵草堂”碑亭
草堂外部
三、望江公园
望江楼公园座落在成都东门锦江南岸,以拥有望江楼古建筑群、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纪念馆等文物遗迹及各类珍奇异竹而闻名中外。全园面积188亩,分为文物保护区(39亩)和园林开放区(149亩),是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古迹和游览胜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丽阁(民间俗称望江楼)枕江而立,是园内的主要建筑。崇丽阁是一座高27.9米全木结构的建筑,其名取义于晋代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崇丽二字,因其矗立在锦江岸边,民间称之为“望江楼”,楼上供奉有文曲星。
濯锦楼,共五楹,四面均为门窗,略似船形,四周花木扶疏,典雅优美。楼内展示了明清紫檀木家具及古建筑构件。
吟诗楼是依据薛涛晚年在其住地建有吟诗楼而修建的,三叠相连、四面敞轩的楼身掩映于江边柳荫竹影里,波光云影相衬,颇具画意诗情。下层厅堂装点有一组薛涛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吟诗作赋的“神交”意象图。
五云仙馆内展示木板雕刻的薛涛诗,由著名书法家以各种字体书写。
浣笺亭为品字形建筑,造型独特精巧,馆内展示了唐代的造纸流程和制笺艺术。
清婉室木格花窗,古朴简洁,室内陈列有清代贵阳陈矩的薛涛像、清代文人题咏望江楼和薛涛的碑刻。
薛涛纪念馆展示了唐代女诗人薛涛的生活经历及其诗歌艺术等相关史料,占地700平方米,馆内陈设布局,采用现代设计手法,颇具时代特色。
崇丽阁南面的薛涛井,是明代蜀藩王仿制薛涛笺处,“薛涛井”三字是清康熙六年,由成都知府翼应熊手书。文物区还有泉香榭、枇杷门巷等纪念性建筑,布局精巧、题咏碑刻、匾联书画甚多。
薛涛塑像位于纪念馆旁、读竹苑中的幽篁深处,1984年建成。塑像高3米,汉白玉雕成,地面绿草如茵。
薛涛墓1994年10月恢复修建。由墓碑、墓体、墓基平台及墓表组成,墓碑题有“唐女校书薛洪度墓”。
读竹苑1995年建,为公园散生竹品种竹区。
望江楼
薛涛塑像
望江楼远景
清幽小径
三、百花潭公园
在成都市区西部的通惠门外。西郊河由北而南,浣花溪(南河)从西向东,两水在青羊宫东北角处汇合,水势急湍,形成一个波翻涡漩白色水花的深潭,即今日百花潭。以百花潭为名的百花潭公园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浣花溪风景区。据考证,今日的百花潭与古时的百花潭名同地异。古百花潭遗址在今杜甫草堂西南的龙爪堰。唐、五代时是成都著名的郊游胜地。宋代以后,水系变动,原来的潭址已淤没不存。清末,黄云鹄寻访古迹,认定现在的这一水潭为百花潭,并于清光绪七年在北岸的宝云庵竖“古百花潭”石碑一通,同时还在石碑周围修造供游览的凉亭敞轩。至此百花潭复现于世,并渐成名胜之地。
百花潭公园与青羊宫、杜甫草堂相邻,占地约135亩。公园内主要以盆景为主,在植树配置上突出四川特色,其中尤其是以兰花盆景享有盛名。公园内主要由磊园、白花园、慧园、西苑、国香园、盆景园等组成,其布局各具特色,非常巧妙。
注:景点的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