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之行(一)

  • 2013-05-14 17:39:31
  • 来源:客运站
  • 点击次数:830

1

游泰山真的是很久的愿望,很早很早:与上学的课文有关,雨中登泰山,登泰山记,泰山跳山工…,每一篇课文都是重点;与太多诗句名言有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泰山而小天下”、“人心齐泰山移”、“重于泰山”、“安如泰山” …,每一个都感觉有力;也与自己的爱好有关,作为足迹已遍及全国近三十个省市的山东人,居然还没去过泰山,这些都让我每次回老家总是心痒痒的,都想去泰山。张春耘还说,此前我之于泰山是一直处于望岳的状态,随诗词、随名言、随资料、随图片…只是向往、只是做虚拟观赏,可一旦回到了老家,我却更愿意呆在家里,与父母一起晒晒太阳聊聊天,在院子里有忙没忙的干个小活,提个水浇个花种个菜,总觉得这个更享受,也更重要。因为自大学毕业后一人在外,与家人就是聚少离多,回家再去游山玩水自己也不愿意。特别近几年,随着自己年龄增大与父母越来越年迈,我对爱好的自敛就变得越来越习惯。可情感往往如此,在压抑的同时也更日益渴望,尤其是在09年底经历了父亲血栓中风与妻子孕而未得之后,登泰山保平安,越发在我心中变得强烈: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另外社会的浮躁不安与灾祸不断,也从大环境角度在增加我对国泰民安的渴望。记得11年春节回家过年,我原本就想一定成行的,但到家里还是克制住了,还是服从了回家就要多在家里的决定。今年的五一前,人自由也有时间,于是我决定提早几天先去泰山,然后在老家与妻子会合,这样既能假期回老家,也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4月26日下午我从宁波乘坐动车到杭州,转乘G25次高铁于晚上11点多到达泰安。按照原想法,我本来想夜登山看日出,但考虑到体力和安全,夜行盲目景色,还是选择了先休息。也许是太想登泰山了,虽然睡觉时已经1点多,可是早上4点我还是醒了,还是按捺不住结好账直奔红门而去。

1、从一天门到中天门----早上4点48到7点15分从关帝庙向上不几步是跨道而建的一天门,这里是泰山盘路的起始处,寓意着由此渐渐进入天界。在蒙蒙晨曦中,我瞩目石坊左右两侧的“盘路起工”和“天下奇观”两碑,我不禁感觉激动,在心中暗暗呐喊:“泰山,我来了!”。一天门后是孔子登临处与天阶坊。孔子登临处古藤蔓蔓,古韵典雅,柱刻“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对联,坊东西两侧是巨大的“登高必自”和“第一山”两碑。泰山自古就被视为天,登山的阶梯就是天阶,天阶坊上书“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岩第一山”。售票处就在万仙楼,明亮的路灯下此时还有环卫工人在打扫垃圾。游客不多,我急急买好票匆匆过关了。从万仙楼到斗母宫一路上碑刻不断。我“渐入佳境”、“仰止”革命烈士纪念碑,感觉“名言莫磬”,“初步登高”,看“中流砥柱”,在“洞天福地”的“蔚然深秀”中散“步玉清”,在“肤寸生云”旁欣赏杜甫《望岳》。“神洲磊落”旁是“虫二”之石,含义“风月无边”。传说,这一方面是赞泰山之美风光无限,另外也是书者讽喻附近当时斗母宫女尼风情。对于此,我想真假是无从考证了,只是现在无边“虫二”到处被克隆,变成了“附庸风雅”的点缀,足以证明社会的浮躁与浅薄。想到网上曝光的许多权贵放荡荒淫之事,我觉得此风月无边更具有“二虫”的警示作用:一个人如果控制不好自己的精虫就会让蜕变成一个害虫!“客心洗流水,山骨露清秋。”斗母宫临溪而建,是泰山景区中最为幽静所在,自古是听泉观瀑、品茗赏景的胜地。在此处北看天门虽然遥遥不可及;但南望来路,一些低峰矮山却尽在脚下。斗母宫分为北中南3院,前院内有两棵银杏,很是繁茂,中间是石块围垒的天然池,池后台阶边有一棵满是红色的求福挂件古槐树。中院是碧霞元君殿,古树参天,石碑散立,原祀斗母神,今置地藏菩萨铜像。后院下面是“三潭叠瀑”的自然景观。卧龙槐与斗母宫西门正对,巨枝伏地,如卧龙翘首。两树皆为丫状,前者两干之间一古干如巨蟒长舌伸探,贴地而行,蔓延萌发后者。虽然两者有母子关系,但如今也大小相仿。不过从形状上我感觉更似两树连桥,二老牵手。过斗母宫后,山路相对就不那么平坦了,台阶有了楼梯的感觉。“我亦登临”三官庙,其内小小,有一株古柏,粗壮而低矮主干上生长着五条巨大的侧枝。传说是秦二世所植,是秦始皇的化身,说他功德盖世一手遮天,所以称为五指树,但似乎用“五子登科”更为吉祥。沿侧路而下大约几百米,过源头活水石亭就到了经石屿。经石屿俗称晒经石,是位于山谷溪床之上的一片平坦石坪,上刻1400多年前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字径约半米,被尊被“大字鼻祖”和“榜书之宗”。面对中间巨石上的“正经”二字,我不禁想起近几年多次读过的五千字《金刚经》,我总觉得其中有很多不必要的重复,以至费解。我推测是昭明太子所分32品用的版本纸张或者竹简掺多混杂重复所致。相对而言石头应该稳定的多,因此我真的很想读读这古老的石经。不过纵是石,也不能完好保留,原本2500多个字如今已不到原来一半,只有1千多个字了;而且字大分散,浅淡不一,也实在难以读出。但我想如果对经石屿仔细研究,也许可以整理出一个相对准确的《金刚经》来。只是现在人们对于经石屿主要关注的是字,而不是内容;是书法,而不是佛经。望着“曝经石”,忽然相邻分布的“如、云生” 三个字映入了我的眼帘,我叫张春耘,是“耘”但也以“云”自居,这莫非就是天机对我的暗示?石坪左侧是一段崖壁,中间有一竖缝隙,也叫试剑石,上刻“高山流水,深趣,水石阴森”等大字。高山流水觅知音,此时虽然没有知音,但是有许多当地人在不时的喊山晨练,非常高音。联想到早前老婆给我发的短信说我“这次可真高的呀,坐高铁登高山心高兴”,此情此景,我忽然有了一个在这里给泰山题字的内容构想:高矮高低无高下,高大高深有高风。高山高音映高品,高兴高明伴高人!一切都是高的,只是落款的我还不够高明,还不是一个孔夫子一样的高人!呵呵,好一个自我高傲的人!不过自己笑完自己,从经石屿回主路,我还真的碰到了好笑的题字。在“梵呗清音”和“云路”“放怀”附近有一小石刻——“革命要用彻底的方法才可永久享幸福”,这真是让人有点意外。不知道此石是谁留?为何字还留,落款却没有了?对于此言,联想到社会的变革变化,联想到发展的争执辩论,这到底是对还是错,是左是右?是经验,还是感悟,还只是极端偏激?我想暂时是没有答案的!知音难觅,但是登山毕竟都是同路同行,虽然大部分是各走各的,但是都不时的互相招呼互相鼓励,尤其是对老幼者更是多多热情。在路上我认识了一个来自青州的老乡,也是一个人。一路上我们虽然多是或前或后;但也不时的相遇;一路上我们虽然多是独立的特行,但也偶尔的结伴休憩,一直到玉皇顶下来还居然还碰到了一起,不过以后便都消失了茫茫人海之中了,再也没有见到。人来人往,云聚云散,我不禁有感:相识不相知,相遇不知名。偶尔虽同行,但也各匆匆。上山虽路同,但愿异心中。一旦分别后,人生各西东。过水帘洞石坊是碧霞灵应宫,再经“万笏朝天、万古长春,天衢”以及总理奉安处,循山路盘恒而上,就到了古柏荫深的“柏洞”路段。虽然柏洞一路以柏树居多,但我最深刻的却是四槐树,尤其是横卧于路中间如“半路里杀出一个程咬金”那棵胸径达2米的拦路槐。相传隋唐时鲁国公程咬金率众登山,种了这四棵槐树,至今已经1300多年。程咬金是长寿王,这几棵树是长寿树,人都希望长寿,特别是中年人都渴望年迈父母长寿,我也有念,于是我也悄悄捡了块石头悄悄放到了在横卧的古槐树的树洞里。柏洞之上是危峰西起的壶天阁,三面环山,一面古柏遮掩,若壶中观天,正应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阁为跨道门楼,门洞有双柏自墙中生出,下悬对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墙上的柏树如扬起的长眉,门侧的对联如垂闭的眸眼,中间的门洞如大笑的阔口,楼上的三清殿则如额头上的道冠,三者相得益彰,整个阁楼犹如一个妙不可言的仙风道骨长老的面目,这让我真的很喜欢!不管其所言一半真假与否,但真的让人信心大增,何况还有尚多福地在前呢。三清殿门两侧挂“天在山中,民为邦本”的对联,我觉得也很有思想,这不就是“权为民赋,以人为本”的意思吗?不过这道理都懂,关键在于执行落实与否?沿陡的回马岭曲折盘行,峰回路转之后就到了药王殿和观音殿。再过步天桥,当赵公元帅财神庙在眼前的时候,中天门就到了。中天门又名二天门,海拔847,距离山下约4公里,岱庙5公里,离山顶3﹒5公里,牌坊虽然不是怎么高大,但环境很开阔,为泰山东西路交汇之处,也是盘山公路的终点,索道缆车的起点,周边有饭店,有山庄等多个商家。此时此地我没有很多的景色享受,我感慨的是登山过半,我人已中年。

2、从中天门到南天门---早上7点15分到9点40分从中天门下经过一些碑刻,如中华精神以及虎字等等,就到了快活三里。在这里不仅可以如履平地,在玉液泉前品茶小憩,享受一下坦途之感,而且也可以遥望南天门,别有一番大视野。过增福庙、迎天坊,就到了斩云剑:此石笋凸立,中间为隙,但我觉得根本不像剑,而像背重而行的行者或孑孓而行的老妪,而且这名字我也不喜欢,泰山乃平安之地,怎可有杀戮之气?此名不仅与采药人救人于山洪爆发而化身为石的传说不匹配,也与此处谷口形成锋面雨的科学分析无关,我觉得此石应可以点化为泰山奶奶的化身,或叫“化云石”、“分云石“,或者“登山者”,或者纪念那个采药人而寄托“石敢当”都似乎更贴切。从蛟龙石开始,就犹如邂逅了一次在山坡上举办的永不落幕的书法展:“五岳之尊,既雨晴亦佳、天空、云路先声、山辉川媚、曲径通霄、峻岭、人间天上、天下第一名山、若登天然、通途游……”等石刻或高或低,或远或近,或大或小,让人应接不暇。在琳琅满目中,一个形似小老鼠的石刻尤其让众多导游引人围观。其为草书,只能辨得清起笔处像“女”字,后面是一条曲折起伏的线条,如一条腾飞的蛟龙,又如一柄金如意,既似字又像画,所以就变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成了一字谜:有猜"乐"字的;有猜"山"字的;现在基本以“如”字说为主,有“如意、如此江山、如此乐山、如意河山、如此好山”等多种解释。不过在我看来,此字也许有以下可能:一个是“此”字,因为我觉得其左侧更似一个“止”字,是此的左边,右边一圈伸画一圈,是代表了“到此一游”之意;另外是一个“步”字,是上下结构变成了左右结构,因为此处为云步桥,止字拉出了一条长长的路,隐含“到此止步”的意思。字神秘,书写者也是传奇:据说书写者李和谦出身是个店小二,而他的书法也是每天用擦桌子的方式练就的。这让我不仅心存敬佩,也对“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长”的道理有了更深的体会。而对于此处很多景点都有毛主席的“江山多娇”和沁园春词,我觉得这更多的是时代的推崇,从历史人与山的关系角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不过这也确实因为毛的字洒脱飘逸、词也确实大气应景,才可以应用于所有的山,否则过于牵强附会也做不到。山路左侧步云桥下是山涧悬崖峭立,也是题字遍布,诸体荟萃:如“仰止、快活天、耸壑仰霄、人高水长、云泉飞瀑、到此始奇”等,其中桥东民国期间的所刻写的“步云桥”和“中国旅行社导游名山大川”甚是明显,这绝对是一个超级的绝版广告,价值不可限量。“拔险惊心,到此浮云成幻梦;登高极目,从兹俗虑自消沉。”云步桥东是酌泉石亭,又名观瀑亭,石柱内外遍题对联,内部有井为酌泉,如一个挂满红字的石屋,也似一个文思若涌的书房。立于桥上,北临断崖,壁立如削,山溪水奔流而泻,溅沫迸珠,生云化雾,茫茫水气如细雨随风弥漫,水石之上中“河山元脉、月色泉声、霖雨苍生、太古清音”等则如灵感乍现。在此略作小憩观瀑听音看字:河山有之,泉声有之,霖雨也有之,虽然月色无,但已别有一番诗意与雅兴。“且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过云步桥,西沿阶而上就到了飞来石与五大夫松。飞来石为一块卵状巨石,上刻“飞来石”三个字,格外引人注目,只是现在安然于地,已经没有危如累卵,摇摇欲坠之感了。如果说飞来石失去的是境,那么五大夫松则因变换而物是人非:虽然两棵也是茂盛苍翠如云伞华盖,但已经不是昔日的五棵“大夫松”,更不是最早为秦始皇遮雨而官至九级爵位五大夫的那棵松了。迎客松就在五松亭后的山坡上,一条长枝从松树伞状主体的向下伸出,如邀似招山下人,甚是有态。迎客松又因一个少妇盼夫归的传说,而名望人松。对于这两个不同的名称,我更喜欢后者。因为在这里迎客也太晚了,很难体现好客。而且我下午回来时,又目睹一件险事:一个商店卖东西的小伙居然向望人松无人处抛扔酒瓶,结果用力过猛回转落到了路边,差点砸到人,力气大小一点都后果不堪设想。迎客松前做不好客的行为真是不应该!告别望人松,过“登峰造极、冠绝五岳、圣寿万年、瞻岩、名山洞府”等石刻就到了朝阳洞。小且简陋的洞内有一自称为泰山老奶奶的老妪,感觉颇民间,不知真假。朝阳洞附近环境颇佳,据说乾隆不厌其烦五题朝阳洞,其中一首为“回峦抱深凹,曦光每独受。所以朝阳名,名山率常有。是处辟云关,坦区得数亩。结构寄幽偏,潇洒开窗囿。历险欣就夷,稍憩复进走。即景悟为学,无穷戒株守”,这就是万丈碑所题刻的内容。诗虽平淡,但是却从阐述了赏景与为学是一个道理的观点。联想到自己目前的状况,我在都市中也算是偏安一隅,有一小天地,自得其乐,每天也早出晚归的,可谓悠哉自独受,如做闭关人。但是人生工作也好,事业也好,追求也好,与学无止境都是一样,都是不可满足,不可安逸,不能不能止步不前的,都要“历险欣就夷,稍憩复进走”的。由此,我也不禁有了心得:繁华藏偏安,静谧独休闲。所谓自由人,都市也平凡。暂时休息站,不大小房间。自在因孤单,轻松无心烦。经挫喜欢闲,小憩还需赶。为学生活禅,无边戒自满。对松山真的是一个对景的地方,不仅可以远观万丈碑,还可以眺望十八盘。人至此,经典的泰山画面便一下子呈现于眼前了。尤其是南天门的清晰可见,这让每个攀爬已久的人都不禁感觉雀跃,虽然后续路依然艰难高险,但毕竟在视觉范围内了。万丈碑是泰山最大字的石刻,如一张信笺铺在山坡,又似一天书飘然而下,虽然距离远,但依然气势磅礴,毕竟是一代帝王的大手笔。对松山被乾隆誉之为“岱岳最佳处,对松真奇绝”,我想是之所以这里感觉最佳:一方面是有声有色之地,松涛风起,更重要的是其为相对上下坦途所形成的心理惬意享受感觉所致。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顺着“松云绝壁”、“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过“独立大夫”和“处士松”,“举足腾云” “千山闻鸟语,万壑走松风”、,过“能成具大”、“岱岳雄姿”,“到此又奇”,“开心登山”等石刻就到了十八盘开始的标牌。上写中英日韩四种语言“十八盘下迄开山,上达南天门,全长800米,垂直高度400余米,石阶1600余级,势如天梯。为泰山标志性景观。”寥寥数语,没有太多描述,但是三个数字已说明了难度。从对松亭开山口到龙门坊为慢十八盘,相对较缓一些;从龙门到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十八盘,升仙坊到南天门为紧十八盘,其一盘比一盘险峻,一阶比一阶陡立。我在此不禁稍微顿了一下,在新的阶段前略作正式的攀爬感觉。“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从穷处见,天向隙中观”。十八盘是攀登泰山最庄重的一段,也是最需要用力与用心的一段。由缓到陡到险,人的体力越来耗费越大,脚步越来越沉重,但是难度却越来越大,自我鼓励与精神意志也需要越来越强。在十八盘,最令人兴奋的是在升仙坊,并非是因为下面有一处香火很旺的泰山奶奶小神龛,而是到达此处:石阶就是长直而上,悬梯感油然而生,一方面胜利在望,感觉升仙;一方面是极度疲劳,感觉艰难。此时心情可以说既畏难又紧张,畏难是因为此时是最吃力的一段;紧张是因为怕自己前功尽弃,功归一篑。如果此前的路是一段一段的走过,那么这部分路就要一步一步的衡量,如同倒计时。我虽然爬山也算多了,比这更险的也经历了多个,但依然感觉吃力呼吸沉重。此刻,我想更多的不是一种攀登,而是一种目标的拉动与牵引,每当抬头看到上面黄瓦红墙、灿灿金光的南天门,你就会充满了力量。最后的关键时刻,最后的一段艰难,不是用脚在走,而是用心在拉,不是气力,而是意志,不是体能,而是信念。每当想稍作停留,你就会自发有一种不可懈怠之感,就会告诉自己越休息越疲惫,尤其当你看到年迈之人,手脚并用的人,或者跳山工经过,就会觉得自己不应该有一丝放弃的念头,而是理所应当继续继续再继续。“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当我跨过十八盘最后一个台阶,到达南天门下的时候,我觉得真的想像李白一样长啸大呼一下。只是这里实在人太多,因此只能低调沉吟于心。不觉已到三天门,不觉已过近万石阶,蓦然回首:自己刚刚经历过的漫漫山路、层层群峦、茫茫平原都在视野中一览无余,所有登山的疲敝与艰辛似乎都在的那一刹那一消而净,融化在了天地之间,顿觉心空,无可名状。此时虽然不呐喊,不能呼之欲出,但已难以溢于言表。南天门为城楼式建筑,上书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阶,俯临千嶂奇观”。上有阁为摩空阁。摩天摩地摩空,这让我又不禁想起了普陀山山顶慧济寺前入三摩地的题字:摩是接触,也许更多的是研究。南天门后是未了轩大殿,内供奉东岳泰山神,也许是绝对名门正宗的缘故,香火特别的旺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殿命名为“未了”是因为这千古佳句,但真的也充满了哲理,也更有更深的含义。沉思中我沉吟:未了不是青未了,世间更多愿未了。愿若未了心不了,心若不了情难了。情若难了人苦恼,苦恼皆因愿未了。未了之愿若能了,人生遗憾顿时了。平民来此路迢迢,登山不是图逍遥。经难历险把香烧,只是诚心来祈祷。不求富贵能炫耀,不求金钱有多少。不求天上一般好,不求一了能百了。吃好喝好睡好觉,生活之中少烦恼。百姓要求并不高,平安健康最重要。只愿神仙多辛劳,莫让未了总未了。多为人间了未了,神仙才是不得了!我期望泰山神能了却所有不辞辛苦来此朝拜他的人的愿望。除了东岳神,这里左右还分别供奉了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送子娘娘相对我是熟悉的,因为在民间不论是观音还是众多其他神仙,似乎都被人间赋予了这个厚望,其实我来泰山也是有此一份心愿的。传说给与了泰山极高地位的宋真宗登泰山除了封禅,另外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为了求得子嗣并得以如愿,根据史料他那时的年龄也与我此时大约相仿,但愿我也能心随愿了。相对于送子娘娘,在各地眼光娘娘是相对少的,我觉得这实际是反应了人们在社会中渴望能正确认识自己、更清楚认识别人的需要。尤其是在社会浮躁,道德沦陷的时代,世事难料,人心也难测,一个人除了把握自己,还要把握别人,否则就会因“交友不慎,遇人不淑”给自己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伤害与损失,甚至误入歧途。

3、从天街到玉皇顶-----上午9点40分到11点03分从南天门转上台阶就到了天街,至碧霞祠西神门之间长大约一华里。天街牌坊后有一片栏杆围起来的山石,中凹缝隙间也积了一些水,如很多地方的小天池。此处不是峰巅,但矗立于此,俯瞰山下,似乎比南天门更为壮丽,因为比南天门所见多了南天门。我觉得也许李白不是天门边而是在这里写出了“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因为此处似乎更有清风之感。心随风起,诗随心动,也许是因为在南天门我没有长啸出来,在这里我也不禁鹦鹉学舌:天门摩空上天街,路转崖边人感慨。艰难险阻脚已踩,过往世事俱尘埃。万山随风入胸来,登高望远又平台。人生若有大心怀,一个名字写千载!天街一边则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让人居高临下,一览众山;一边则是饭店、旅社、商店、招待所、文物店,旅游品小店等鳞次栉比,游人如织。据说以前这里都是茅屋,经营着茶水和客店,因为旧时善男信女多不识字,店都是用物件来做招牌的,比如棒槌、金钟、木碗、笸箩、鞭子、金钱、棒槌、笊篱等实物为招牌,招徕顾客。而现在则多为近年改造与拓展所建,虽然形式上殿宇相连古韵十足,但是我觉得却是失去了百姓的味道。在白云亭附近旁有一神秘的五岳真形图碑,不过是新的,老的已移到岱庙。对于五岳真形图的谜,我想是根据五岳山形山势的理解而创造的图案而已,主要源自于创作者象形字的揣摩与自造:东岳如坐,西岳如立,南岳如飞,北岳如行,中岳如卧,因为从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形态,难懂是因为其是画符的自我随心。碧云斋东是凤凰山,这里又是一处相对集中的摩崖石刻,既有“凤凰山、气通帝座、日近云低、五岳之尊”等古人的题刻;也有“保护世界遗产,建设东岳泰山”、“海岱继目”,“登上祖国的壮丽山河”、“山高望远”等现代李鹏、乔石、邓颖超、彭真等的题写。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古人。在所有碑刻中,最为吸引人也最为导游津津乐道的是《仙子流芳碑》,是民国期间潍坊香客上山许愿达成后特制作的还愿碑。据传是泰山奶奶灵符,按照古老道家文化书写,为明代国师刘伯温所画,内藏玄机,字意难辨。现有的解释是:外层为道符包裹,内部为字,上面横写是“仙子流芳“;下面竖刻是“莺歌燕舞”;另外还有解释是“老子到此山一游”,我想这多少是牵强附会了,不仅不文明,更与还愿目的相差万里。根据我的理解,这其实就是字套字、多重文字的叠加,只不过内中为字,外面以字画符。中间的内字“莺歌燕舞”我是异议不大,我觉得在凤凰山下题写此语是相符的,也应了百鸟朝凤的说法;中间的外字我觉得更像“朝拜得福”,当然也有点像“阿弥陀佛”,而不是李耳、孔子、孟子、老子等组合,因为作为碑的主题应是崇拜歌颂的词语;上面的内字“仙子流芳”我不能确定,只是觉得在碑顶不够充分;而外围符字似乎为以下几种情况:“徇封神圀”,因为帝王都是“登封”,作为后世凡人也许只能徇封而已;或为“礿封神圀”(礿 yuè 祭名,夏商两代在春天举行,周代在夏天举行);或为“礿封祏圀”:祏为古代宗庙里藏神主的石匣:或是“礽孙祜圀”;礽孙为从本身起第八代孙,而其前面传法列祖列神所列正好为七人;祜乃福,受天之祜;最后一字为“圀”(古同国),内有八方或者八土。我觉得为“礿封祏圀”的可能性大一些,形相对似且意义清楚,即以传人之身份祭祀封禅此块藏八方神之石以求福国,让来者朝拜得福。之所以多重,我觉得首先是信仰的多重;这从前款“泰山老母赐金笔,观音普渡化世。元始老子老君太公伯温先师传妙法”中可得到证明,既包括泰山老母,也有观音菩萨,还有道家历代各位大师,这说明此愿达成是多重信仰的结果;其次是立碑者的多重,因为落款为众弟子,所以只能兼收并蓄,搞个大杂烩了。自古不仅存在道家以字画符,也存在以字作画的民间技艺,而以字做画都来源意,尤其是作者自己会写与熟悉的字。过了中升坊和世界双遗产标志后,就到了天街最东端的碧霞祠。碧霞祠是泰山之巅最辉煌的建筑,也是泰山奶奶香火最盛的地方。在南神门与照壁之间的焚香火炉前,游客纷纷敬香以示对碧霞元君的膜拜。伴随着烟雾缭绕,我从进入祠内。碧霞元君主殿面宽五楹,重檐八角,殿顶由360垅铜瓦组成象周天之数,外匾额为乾隆“赞化东皇”、内匾为雍正“福绥海宁”,雕梁画栋,气度不凡。

殿内碧霞元君为贴金铜坐像,凤冠霞帔,慈颜安详端庄。民间传说碧霞元君能佑众生,特别保护妇女儿童,有求必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特别关爱弱势群体吧。东配殿供眼光娘娘:传说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疾病,保佑人们眼明心亮身体健康,这与我此前对眼光的理解不同,但就眼光而言,相比于身体我觉得社会的也许更重要。西配殿奉送子娘娘,香客往往在殿中用红布,包一个石膏娃娃带回家去放在床上以求赐子,称为拴娃娃。东西殿之间是香亭,在封建时代大殿轻易不开,普通百姓只能在这里求祷泰山娘娘。据说,碧霞元君、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们三人在老年妇女中特别有威望,这也是很多老年妇女执着登山的重要原因。我想其之所以如此:首先愿望的组合,其次与其是女性有关,是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层的对母爱的升级体现。“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从碧霞祠出来继续向东走,经仙人桥就到了瞻鲁台。此时有几个工人正在修建围栏。我对于景点,尤其是严峻之地修建栏杆很是厌恶。虽然也知道是为游人安全考虑,但觉得天然更重要。如险峻,人自然惊心动魄而会小心,如果不小心即使围栏再高也无济于事,在悬崖建栏杆不仅不伦不类,更失去了自然的本感。瞻鲁台三面陡峭如削,下临深渊,立此下望,令人目眩,中间有巨石突兀,高约3米多,上有“造化钟神秀、烟横云倚、奇海观日、哀愚”等诸石刻。瞻鲁台又称舍身崖,因旧时常有人于此为父母求福而投崖舍身而名。相传,明代南方香客何孝梓许愿救母后本要舍身,可考虑到为家中顶梁便以子代己,但不忍心自投骨肉,于是托山下徐家代劳。可徐家隐瞒并收养了其子,供其读书,官至山东巡抚,并晚年告之让何家团聚,父子感激不尽。为此子何起鸣在崖侧筑墙阻拦,并题“爱身崖”以劝解后世。固然我赞同“与其毁身以求辱亲,何如保身以养亲?与其身死而求仙,何如存身而积善”,但对于舍身崖改成爱身崖觉得不以为然,我认为这在避免事故、安事息人的同时也削弱了人的信仰,毕竟这都是少数的个例。对于舍身确实不应提倡,但其孝心绝对可嘉,而且我觉得舍身尽孝也是无法救治无能为力的无奈,因此“哀愚”二字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的说法,是质疑饥民无粮吃为什么不吃肉的荒唐。联想到今天社会物欲横流中许多啃老族和进了都市忘了农村之流的不孝,我觉得宁愿社会上多一些尽孝的傻子,而不是遗弃老弱病残的理智之人。由此,我又不禁想起了平安家信来历的故事:宋胡安定读书泰山,十年不归,得家书,见平安二字,即投涧中,不复展读。对于此举,我在认同其读书专注用功的同时,但更对其孝义感觉不解。且不说读书成才与关爱家人本都是圣贤书的大义,就是平安二字,作为人子也需要用心体会,不能只看字面而不考虑隐含。因为书信中平安,是真平安还是父母为了你安心读书而不报不平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斟酌?而不能只是顺水推舟一信到底。就像今天,身在异乡的游子每次电话回家,家里告诉的肯定都是好的,自己告诉家里人的也都是好的,都会互相隐去很多,都不乏亲情的善意谎言,都不愿亲人牵挂担心自己。记得前两年,在我年迈的父亲患上了血栓而住院也是在手术后才告诉我,而此前电话中也都是一切都好的。因此,我觉得如果说胡安定专心读书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但是胡父为子成才而默然承受的大爱更值得尊重。因此,我觉得哀孝之愚,比愚孝更值得悲哀!离开瞻鲁台顺台阶而下,转折观日峰就到了拱北石。拱北石因其为一巨石向北斜上横出而名,犹如起身探海,故又名“探海石”,是泰山标志之一,也是登岱观日出与看云海的好地方,不过我觉得其更像一个天然的日晷。古人有诗“才听天鸡报晓声,扶桑旭日已初明。苍茫海气连云动,石上有人别有情”,只是今天不仅拱北石已经被铁栏杆所围,已经不能上去而别有情;而且因时间和天气,日出日落和云海奇观我也看不到,这多少有些遗憾。虽然现代人有很多高山可以方便的到达,而且还可以置身飞机看云观日,但是泰山“日出东海几千里,茫茫不辨云与水”,毕竟是最经典的自然奇观,一定有其独特的视觉享受。观日峰下石刻有首诗“太阳大如斗,群山皆抖擞。按剑又狂歌,立马大开口。”描写了泰山日出的观感,但我感觉远远不够,这是随太阳蠢蠢欲动,而不是对美的欣赏。虽然我经常也打油,但对于绝美唯美的景色,总觉用打油诗来形容不雅,也不符合心情,那不是开玩笑吗?孔子小天下处是一座青石碑。相传孔子当年在此俯瞰天下。由小鲁到小天下,我觉得这不仅仅是视觉的扩大,更是心胸的扩大,更是一种对空间的超越。“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一切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了大才知道小。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个人只有走的远了,看得多了,才能对于天下有正确的理解。“五岳独尊”和“昂首天外”二碑并立,是泰山最经典的镜头所在,也是游人拍照留念以体现到过泰山最多的地方。可谓磐石的背景流水的游人,以至于很难照到一张完全属于自己的照片,更不要说拍个“昂首天外”的镜头了。我由于是一个人则更为困难,但值得兴奋的是:一路看似走不完的石阶终于到了尽头,因为马上就是泰山极顶——玉皇顶了。玉皇顶是泰山主峰之巅,因玉皇庙而得名。玉皇庙主要供奉是玉皇大帝。由山门、玉皇殿、观日亭、望河亭、东西道房组成。庙将峰顶围在院中,红墙碧瓦像是给泰山戴上了一顶桂冠。玉皇顶山门前就是著名的无字碑。碑石色黄白,形制古朴浑厚,顶上有石覆盖,虽然比一般的石碑大,但是相比西安乾陵的无字碑则小的多,谈不上高大,由于方正我感觉其更像一根石柱。因为没有留下文字,所以此碑究竟是“何时、何人所立”便成为一个疑问:一传为秦始皇所立,立碑之意在于焚书。乾隆帝断言: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虽云以身先,大是不经事;二据考证为汉武帝所立,以无字胜有字。其东西两侧树立的明朝张铨和现代郭沫若的两块石碑也正是这两种不同观点的对比。张铨“来补秦王无字碑”认为无字碑为秦始皇所立;而郭沫若“回思汉武年”认为是汉武帝所立。对于以上说法,我不予置否,但是我觉得其根本就不是碑,而是柱,是新树立的泰山人工之顶。我不知道无字碑与极顶石海拔孰高孰低,但感觉相仿,而正是如此则才体现了始作俑者树立新天或志与天齐的本义。只是后来也许考虑到天子概念,意识到越天不妥,让人敬我如天子,天子却要越天,这明显是不率先垂范、不以身作则的行为;而且也是明显的不奉天承顺,所以没有题字,只是作为标杆而用。这也可能导致了极顶石后来一直淹没于殿中而让人不得见:因为真命天子只能有一个一样,极点也只能有一个。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极顶石淹没于殿中之后,才树立了这个立柱以表明泰山之高,纯粹起到标尺的作用。这其中谁先谁后与孰为因果?今天也就很难说清楚了。基于上面的思考,我觉得对于无字碑与其讨论是谁立何时立,不如分析此石是何作用更为重要。因为如果是石柱不是碑,那就有可能不是两者所为,而就是当时修庙把极顶石盖于殿中隐而不露的时候前后所为。但不管怎样,就今天而言是自然的和人工的极点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都值得我们去欣赏与感悟:无字碑或本非碑,人为天然做傀儡。不知先后谁因谁,孰高孰低两崔巍。有字有词好明白,无言无语藏三昧!极顶虽高基层堆,但若到此皆须归!进入庙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院中央的极顶石。极顶石高不盈米,表面粗糙,如果在别处这也不过是普通一处岩石而已,但此石因旁边“泰山极顶1545米”的标志碑而截然不同——这意味着它有着数百平方公里的基座,是一整座大山在托举着它。也许是人们到此都实现了“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愿望,都希望在此留下一点纪念。极顶石不仅一圈围栏都挂满了黄灿灿的锁,而且本身也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硬币,其上的托盆异兽和卧兽之盆更是盆钵满满。相比而言,玉帝似乎成了它的守护神;当然无形之中,它也是摆在玉帝面前的聚宝盆。殿内是玉皇大帝铜像,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柴望遗风,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在藏区看到的对神灵供奉的仪式——喂桑,由此看来人们最初对于天地自然的崇拜形式还都是很类似的,都是愿望随风烟而飘散,让心灵弥漫天地之间,只是后来才变得有所不同。殿左侧为古登封台”碑刻,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相比此处,我觉得北京的天坛是远离了天也脱离了群众,不知道这是因为君王的懒惰,还是喜欢大兴土木,还是因为没有实现真正的国泰民安而羞于更接近上天?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