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西宁民谣

  • 2013-05-13 21:28:22
  • 来源:客运站
  • 点击次数:229

0每个城市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民谣伴随着一个城市的成长,如果想要了解一个城市是如何发展的,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走进坊间听听民谣会让你有个重新的认识。

《后汉书》中云:“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说的就是汉和帝让人微服到民间采听民谣,以此掌握民众的言论与意向。实际上,民谣表现了各个时期的社会舆论及思潮,还折射出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样,在西宁也有许多涉及时政、民俗、社会事件的民谣流传着。

例如,在1949年年初,马步芳调任西北军政长官后,为了扩充军力,便加紧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当时的马步芳见自己的军队补给不足,便动用行政强制手段,给每家每户摊派缝制军袜、军鞋的任务。规定不能按时交纳者,不论男女,都要尝尝警察的棍加棒。紧张的赶工中,百姓不堪其苦,所以编了一首民谣:“一双袜子一双鞋,马步芳一去再不来。”借此期盼马步芳的统治早日结束。

而民谣“冷冷清清的西大街,热热闹闹的东大街,揣揣摸摸的北大街,吹吹打打的南大街。”则形象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西宁四条主要街道的特色。

西大街解放前就是青海省省政府所在地,但在解放前省政府规模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已故青海地方史学研究者邓靖声先生曾撰文:“当时,在省政府门前站着荷枪实弹的卫兵,如果看见路过省政府门前的百姓时,便如临大敌般端起枪,紧紧盯着,直到人们走远为止。”因此,凡是从西大街上走过的人,都不敢大声讲话,唯恐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时间一长,西大街上的行人就越来越少了,所以就成了冷冷清清的西大街。

相较于西大街,东大街就热闹多了。东大街是当时西宁城最繁华的街道,不仅有当时西宁最大的商号,还有书店、药店、银楼,甚至还有照相馆、杂货店等等。每天做买卖的、闲逛的、乞讨的人川流不息;卖吃食的人的吆喝声和观众赏给杂耍艺人的叫好声不绝于耳;商人的马匹和板车也穿插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让本来就拥挤的街道更显热闹。

“揣摸”,西宁方言中常用来形容老人或眼睛不好的人取东西时不灵便的样子。“揣揣摸摸北大街”是说,在西宁解放前北大街上住着些老人和眼睛不好的人。在邓靖声先生的相关文章中提及,“原北大街北面,今大同街口上有一座三皇殿,从清朝末年开始,那里就成了‘养济院’,里面不仅收容了一些孤寡老人,还有些盲人住在里面。”

解放前,西宁人只有遇到红白喜事时才会吹吹打打。所以,经常响起唢呐声的南大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并非是住在南大街上的人红白喜事多,而是经过南大街的吹吹打打的人特别多。原来今南滩、南山寺下,解放前是一处处坟地,全城人出殡送亡人都要经过南大街,所以就留下了哀乐不绝、哭声不断的声音。

民谣伴随着老西宁这也倒成了人们追寻特色游得另一种演变的一种方式吧!

北大街新建门楼

分享到: 0
上一篇: 西宁购物小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