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相遇—长沙历史的心路游历

  • 2013-04-24 14:45:31
  • 来源:客运站
  • 点击次数:185

这站本来可有可无,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再怎么说也该到岳麓山转转,毕竟那里的文化底蕴浓厚,是湖南近现代思潮的发祥地。补了一觉,头脑依然昏沉。在步行街用米粉充饥后已过十一点,考虑到两点半发车,我必须争分夺秒、囫囵吞枣了。这次在市区游玩,我破天荒地没用地图。我无法再追求精准的方位和时间,只好凭着以前浏览谷歌地图的记忆走哪算哪。我按惯例坐在公交车靠窗的位置,去了解陌生城市的市容和景观。

逾月的高温后,一场快雨冲走了盘踞长沙的暑气,然却非晴非雨,楚天极目不力。过橘子洲大桥,望湘江,水天无际,江水欲流还凝,全无万里狂奔注洞庭的浩浩汤汤。记得四月中湖南暴雨,湘水陡涨,几没橘洲,两岸也是一片洪泽,也记得久旱几度,河床袒露,鱼虾搁浅,航线断废,但多半时候,江景即如当下所睹,哪里去寻“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苍茫,哪里去寻古楚云梦大泽的烟蒸波淼。云霭外的八百里洞庭,如今萎缩得不满十万顷,洞庭外的千湖武汉,也不再碧水滉漾。盖因泥沙淤积,然更是人祸所至,归结起来,倒要怪杀那无情岁月。激流携沙作橘洲。橘洲生成于西晋,至今千七百年矣,早不是芳草萋萋,白鸥点点的原始沙洲,作为潇湘八景中“江天暮雪”的所在地,人们更多是来感受悠悠历史。

橘洲几百步宽,绵延十几里,左侧有与岸相连之势,江水浅缓,促使下游的傅家洲更快发育,阻拦西支的水流。橘洲虽已不是松针般狭长,但还是出现了旅游繁荣后土地的供不应求。为了开发荒凉的傅家洲,人们在原有围堰的基础上架桥连接两洲,然后逐步拆除围堰,确保行洪。纵横湘江的橘洲自非西湖苏堤可比,前者的车步道更宽敞,沿途还有大量仿古建筑群。但同样是城市与青山交杂,同样是游人如织、垂柳轻扬,橘洲却没有苏堤的清雅悠韵,尽管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尽管在建有主席的雕像,湘江却毫无办法阻隔彼岸的庸俗传染上它,这或许是文化积淀的缘故。

就一瞥所得的印象而下如此武断的结论可能很不恰当,这便更需要实地踏访。那么就约在来年,携百侣忆峥嵘岁月。岳麓山小,却不容我从北麓正门直上,踏破岭头云。抱憾之余,在山南下车,穿过湖南大学,误打误撞地来到了岳麓书院。原以为书院坐落山腰,古树遮蔽,与世半绝,没想到就在湖大老图书馆的对面。书院的大门不甚起眼,像间公共厕所,老图书馆倒是琉璃青瓦作顶,敦厚砖石垒墙,根根立柱都釉上了大气的中国红,这般使整栋建筑显得既庄重又恢宏,散发着浓浓的书翰馨香,一看就是沉心静气做学问的地方。与民国相比,现代人照搬西方,却压根造不出那些名校的经典建筑,也谈不上中西合璧,非但如此,好大喜功的盲目扩建更是催生出一批又一批外部体面内部毛糙的垃圾建筑。学者不惧陋室,却惧怕浮躁的华而不实。建筑不仅折射日下风气,也将影响学者的修为。

12下一页 末页

分享到: 0
上一篇: 长沙自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