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一个商业化社会,市场促销是司空见惯的事。除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量充斥广告外,还有网上销售、电视促销和派人到各住户家庭登门促销等。一般推销员只将门铃揿响一次,若无人回应就自动离开。商家还通过邮局将印制精美的广告画页、画册等送到各家门前的信箱里。一般顾客只要打个电话,商家就能把所购物品送上门来。美国的大商场、专卖店和连锁店多,而且物资丰富,货品齐全。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没有物价管理部门,各商家可以自由定价。但由于竞争激烈,商家之间常年进行价格大战,使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不至于相悖太远。
在中国,似乎买的东西越贵越好,而买便宜货有时会感到很丢面子。而在美国,人们以买便宜货为荣。同样一种品牌的商品,你买的越省钱越会受到人们的赞扬,否则会受到嘲笑。美国人这种讲究实际的消费观念使商家也无可奈何,只能在价格大战中各出奇招,以“真正的实惠”来迎合上帝们的心理,招徕更多的顾客。还有,如果推销假冒伪劣产品或服务不好给顾客造成伤害而被告上法庭,则巨额赔偿和信誉丧失会使商家从此一蹶不振。所以各商家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也不敢随意和马虎。
在价格大战中,有的商家一个星期或一个月集中几天搞降价销售;有的通过给顾客送优惠券扩大销售;有的在连续打折上做文章,即在一次打折的基础上,再接着第二次通知乃至第三次打折;有的则连买带送,似乎送的东西比买的更值钱;有的干脆开仓大甩卖……而价格大战的高潮都发生在节后。特别是圣诞节后,各商家降价幅度之大,范围之广,让人产生一种业主是在“义卖”或近乎“吐血”、“跳楼”的感觉。难怪这时人们都涌向各商场、店家,形成空前绝后的购物狂潮。
当然,正如俗话所说:没有卖错,只有买错。商家无论怎样优惠、打折、降价,最后总是要赚钱的,只是赚多赚少或早赚晚赚而已。对别的物品我不懂,我在一家大甩卖的商店里发现来自中国的竹质“老头乐”和比乒乓球略大一点的石质彩绘“健身球”,价格牌上显示的是:一支“老头乐”由原价5美元降为1美元。那么,商家是赚还是赔呢?显然,商家在此使用的仍是一种价格伎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