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到车 赚不到钱
随着出租车在城市中广泛应用,然而打车难,却是常见的现象,这一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是市民打不到车,还是司机赚不到钱。
按照市场规则,提高数量和提高价格本应该解决问题。但出租车行业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竞争行业,半封闭的市场竞争规则使这个行业显得尤为特殊,所以需要的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调整。
事实上,在打车难的问题背后,存在着非常繁琐的利益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以济南为例,全市36家出租汽车公司,几乎所有公司的管理体系和运营体系都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意味着没有固定的市场成本,从而影响到司机和乘客的行为选择。在这种大环境下,什么时候出车具有更高的性价比,什么路线最划算,就成为出租车司机作为个体户来说,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从而也相应出现了“高峰期”变成的哥“休息期”的怪现象,这也是为什么这36家公司现在的出租车实载率只有61%的原因。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出租车经营和管理体制,根据城市和地区特点形成统一的运营模式。首先应明确出租车定位,统筹公共交通发展,根据当地交通情况,科学合理计算决定城市内出租车数量,不轻易增加和减少,使满载率达到最合理度。二是要打破主要由出租车公司垄断经营的结构,引进市场竞争,使出租车经营组织形态多样化。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将出租车行业真正推向市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严格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并采取税收等市场手段进行调节,才能让出租车司机特别是乘客成为最大受益者。三是提高出租车司机的待遇和地位,切实维护和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此外,现在打车难问题也反映出一种定价合理性缺失。上下班高峰期是打车难的集中体现时期,曾有专家建议,将出租车交班时间避开高峰期,但在实施后却并未获得太大效果。笔者认为,既然是市场供需问题,还是应该从定价的角度去解决。物价部门可以推出智能定价模式,如现行的“峰谷电”价格机制,在交通高峰期可适当提高起步价或每公里价格,平时则按照原有价格,这样可以有效解决的哥在高峰期由于堵车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使其不至于将高峰期作为休息期,宁可不工作也不愿意去赔钱。
最后,在拒载举报的问题上可以增加一些人性化元素,细化举报情况细则。如有些的哥经常遇到“顺路”与“逆路”情况,出租车运行常出现各种情况,如加气、交车、检验等问题,如果是“逆路”拒载则情有可原,若“顺路”拒载则举报无异。这样分情况讨论可以避免将主动拒载和被动拒载一棍打死,不至于使司机师傅们害怕被举报从而顺路也不拉客情况的产生。
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出租车管理和经营制度,根据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制定不同的运营模式,以解决打车难,拒载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