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 小麦传奇的起点

手机订火车票
时间:2013-02-21 23:17:22  来源: 客运站

  九十月间正是河西走廊的黄金季,雪山下的绿洲里,麦田闪烁着炽热的金黄。据说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其中就有小麦的功劳。如今河西走廊成为自驾者和背包客怀旧的历史走廊。麦田,这早已被遗忘的农耕文化的符号,开始通过那至淳至朴的黄色,唤起人们去理解土地和生命的隐喻。

  河西走廊:烽燧和麦田之路

  从银川到兰州,如果不是在中宁临时决定驶下高速,改走从中宁中卫武威这条近道,我肯定错过了这条从宁夏到河西走廊的麦田烽燧之路。

  这条从中卫到武威的S201 省道不过300 公里,正好沿着腾格里沙漠的南缘,以最便利的方式进入河西走廊。道路其实并不像有人跟我说的那么荒凉,一路多数还是绿洲,只是地名的变化在提醒着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凡是叫做一碗泉,长流水的地方,肯定是沙漠中的只有几户人家的居民点。其余多数,则是绿洲上的农耕小村。

  第一个惊喜就是长城和烽燧。汽车一过前往景泰的分岔路口,在大靖附近出现第一个烽燧。一路走过后突然意识到,今天从中卫到武威的S201 省道其实是沿着古老的烽燧链修建的。这条烽燧线路经大靖、土门,一直延伸到武威。烽燧时而出现在路边数百米处的山脊,时而兀立在村边的路旁。只是烽燧外包砖基本荡然无存,只留下夯土的残垣兀立。

  第一片麦田就是在这样毫无征兆中突然出现在眼前。虽然这一路都是黄土地的颜色,但麦田那亮得耀眼的黄,那波浪般流淌的金,似乎在一瞬间让视觉苏醒,古老的大地容光焕发地出现在天边。

  一路上的村镇、庙宇,还有麦田,显示出农耕民族在这沙漠边缘的生命历史。烽燧和麦田便是他们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生存的两道屏障:烽燧用狼烟和武力维系着边界,麦田则是让他们在这片严酷土地中生存的希望之光。我停车走下路基,小心地进入到这片金色的田野中。一直绵延到烽燧山脊下的麦浪沙沙地扫着衣裳,生活就这样一颗颗地结在这看似脆弱的茎秆上。

  千百年来的战争和杀戮,狂风和暴虐的沙尘摧毁了坚实夯土建成的城墙烽燧,却没有逼退那些脆弱而不堪一击的生命。但后者却把生命的种子至今深扎在这土地上。我摘下一束麦穗,中国人崇尚的黄色,是因为这麦子和这土地吗?电影《麦田》里,那两个秦国逃兵不就是为了这份丰收的欲望而不顾一切地逃往家乡的吗?

  张掖:小麦传奇的起点

  去张掖本是为了一睹那尊充满传奇色彩的卧佛。8 月的盛夏里,河西走廊的田野间是马赛克一样的块块金黄麦田。虽然又西行了几百公里,但这里依旧不是常人印象中黄沙漫天的西部。祁连山的雪水早已将这里滋养成了植物繁茂的绿洲。

  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一年一熟、一年一度的丰收景象其实已在河西走廊延续了数千年。考古人员在距离张掖不远的东灰山遗址多次发现炭化小麦标本,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小麦遗迹,距今已经有4500~5000年的传统。和西行之路正好相反,张掖,似乎是小麦向东传播至中原大地的原点。河西走廊不仅将丰富的中华物产输出到西方,也将种种异域文明东输中原,这其中就包括小麦。从乌鞘岭到玉门关为止的河西走廊虽然文物古迹众多,极为适合背包客和自驾旅行,但盛夏时节河西走廊的颜色,就是麦子的黄色。

  麦子原产西亚和中亚,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本土化过程。今天,全球1/3 以上的人口以麦子为主要粮食,在各种农作物中,麦子的耕作面积和产量都位于全世界的首位。小麦初入中国西部时其实曾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那就是干旱。虽是旱地作物,小麦其实需要较好的灌溉条件。在河西走廊,为祁连山冰雪融水所滋养的绿洲为小麦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得益于河西走廊最大的内陆河黑河灌溉之利,张掖绿洲成为河西走廊最富饶的地区。

  面前这一块块的金色麦田不禁又让我想起金张掖的说法。是否这丰收的色彩成就了张掖的这个美称?然而当地的朋友却给了我一个出离美好想象的答案。其实,金张掖并不是说张掖之富饶,而是一句旧时代在甘肃任职的顺口溜金张掖,银武威,做罢皋兰做天水。张掖、武威、皋兰、 天水四地的官职乃四大肥缺也,这是流行于官僚间的私密行话。如今那金张掖和银武威六个字被分别赫然高挂在张掖及武威两座城市的入城处,细品起来实在有些让人啼笑皆非。

客运站微信号:wwwkeyunzhancom

分享到: 0
随时随地查汽车时刻、查汽车站、看客动资讯,客运站手机网一手掌握! 手机输入: m.keyun100.com

免责声明:客运站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最新专题推荐

中秋

国庆

12306专题